一季度GDP公布,韓國“冷嗖嗖”!韓媒嘆中國“暖氣流”傳不到韓國

張靜 倪浩 宋毅

2023年04月26日09:07  來源: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韓國央行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3%。雖然數據顯示韓國經濟正在從去年四季度的收縮0.4%中反彈,但漲幅很低,尤其令韓國經濟界感到不安的是出口頹勢仍未逆轉。韓國國際貿易協會當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韓國出口同比下降12.6%,當季出現225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同比大跌近30%。韓國《亞洲日報》稱,受對華出口持續下滑影響,美國時隔近20年取代中國成為韓國最大出口市場。2018年起,美國對華限制政策導致韓國對華出口比重在近5年內下滑7.3個百分點。韓國“Dailian”網站24日報道稱,已經有擔憂認為,對華貿易減少帶來的危機可能更加動搖韓國經濟。

  韓國各方找原因

  韓國關稅廳數據顯示,韓國對華貿易赤字僅今年3月份就達27.7億美元,韓國對華出口已經連續11個月減少,且連續7個月出現對華貿易赤字。韓媒稱,隨著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車輪再次提速,韓國政府對兩國貿易抱有不小期待。但現實卻是韓國並未明顯從中國經濟復蘇中獲益。

  “為何中國經濟復蘇勢頭明顯,而韓國出口‘冷嗖嗖?’”《韓民族日報》24日報道稱,中國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達4.5%,中國3月份出口額同比猛增14.8%。對於中國經濟的“暖氣流”無法傳到韓國的原因,韓國貿易協會研究委員洪志尚認為,從產品訂購到制作、最終交付,一般有2個月左右的“時差”,因此中國出口恢復的影響傳導到韓國還需要一段時間。韓國銀行2月發表的報告中提到,對華出口的恢復短期內將以化工產品等對中國內需市場敏感的產品為主,此后手機、半導體等產品出口將最多2個月之后才能恢復。韓國企劃財政部相關人士表示,韓國對華出口比重較高的IT產品因世界經濟惡化,情況依然不好。

  也有韓媒分析稱,對華出口下降真正的原因可能出在韓中兩國產業態勢的結構性改變。以往韓中貿易呈現互補關系,即中國主要從韓國進口中間產品,再制造成最終產品出口到外國,但目前韓中出口互補關系在減弱。同時,美國強化在經濟等領域的對華限制,夾在美中之間的韓國不可避免受到損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對中國出口商品中價值較大、佔比較高的主要是芯片、高端顯示屏、高級化學品等。近期,韓國對華出口減弱,這主要是因為芯片和動力電池需求疲弱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項昊宇認為,韓國經濟高度依賴汽車、半導體、機械、化工等產業,這些領域外需減弱,加上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韓國經濟壓力增加。

  “下半年仍是陰雲密布”

  韓國國際貿易協會認為,從出口類別來看,韓國一季度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芯片出口減少。數據顯示,一季度韓國芯片和其他中間產品出口下降19.5%,與去年同期9%的增長形成強烈對比。特別是芯片出口同比減少40%。作為韓國最重要出口商品之一,芯片在其出口額中所佔的比重約為20%。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韓國半導體產業對華出口依賴度為40%,如果將中國香港等迂回出口渠道算在內,出口對華依存度則提升至50%。如果將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韓企在中國工廠的半導體產量也計算在內,韓國半導體對華依賴程度會更高,可能遠超韓國制造業出口對華依賴度23%的平均水平。

  “下半年韓國經濟仍是陰雲密布”,韓國《文化日報》25日報道稱,韓國經濟現在最大問題是核心出口產品半導體的景氣恢復比預想得要晚,雖然韓國政府期待中國經濟復蘇能帶動半導體的消費,但隨著中國以內需為中心推動此輪經濟增長,韓國經濟能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得的紅利正在減少。

  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韓國對中國半導體出口面臨的困難,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在這一領域“卡中國的脖子”,逼迫中國必須在半導體領域有所作為。而中國最新突破的是存儲芯片,該領域韓國產品佔全世界70%的市場。同時,在美國的政策逼迫下,韓國大量的芯片無法被賣到中國。“一方面市場需求下降,另一方面還有中國企業的競爭,韓國存儲芯片的市場空間就會急劇下降,去年已經出現了貿易逆差。”項立剛這樣分析稱。

  靠美國解決不了韓國難題

  在同中國貿易持續下滑之際,韓國企業正在向美國大量投資。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韓國總統尹錫悅24日開啟訪美,隨行的有122家韓國企業負責人。據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介紹,這些財團企業在訪美之前不少宣布建設美國工廠,其中半導體投資佔據相當大的一部分。《韓民族日報》25日稱,韓國半導體企業在美國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數百億美元。

  “韓國半導體企業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在美國生產芯片,但最終還是需要中國這樣的大市場來消化。而且在美國生產芯片的運營成本至少比在中國要高一倍。”項立剛分析稱,韓國寄希望在美國投資擴大產能來解決自己的困難是不可能的。

  項昊宇認為,韓國加強對美經貿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是迫於美國的壓力。拜登政府去年通過《芯片與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為推動制造業回流,通過補貼吸引海外企業赴美建廠,同時也通過長臂管轄干擾韓國企業對華投資,韓國企業不得不加強對美投資。

  《韓民族日報》援引韓國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委員李圭錫的話稱,韓企若要升級在中國的工廠,必須自美國採購尖端設備。但去年10月,美國採取禁止向中國出口使用美國技術的設備的措施,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獲得一年的豁免,豁免期結束后就很難進行升級。韓國產業研究人士表示,希望此次韓美首腦會談達成的一項成果是,將韓國企業排除在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對象之外。

  項昊宇認為,對韓國而言,中美是兩個最大海外市場,對美合作並不能取代對華合作。尤其是中國具有齊全的工業門類、健全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充沛的人力資源,在全球產業鏈條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對美合作並不意味著能夠從美國獲得與中國同樣的生產要素。另外美國在經濟發展上一直在推行美國優先,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從長期看也可能損害韓國產業的競爭力。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