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拼命“鸡娃”,子女疯狂“内卷”!韩国补习班火爆拖累生育率

2023年04月03日09:40  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马 菲 环球时报记者 潘晓彤】为刺激生育率,韩国政府计划再下血本,其中包括向1岁以内婴儿家庭每月提供100万韩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补助,但部分网友质疑,这笔钱有可能被热衷“报班”的家长用在各类培训班上。近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培训补习班在韩国的确火爆。而这一现象引发的焦虑,已成为拖累该国生育率的原因之一。

资料图

  爹妈拼命“鸡娃”

  韩国教育部和统计厅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22年韩国课外辅导费达到26万亿韩元,同比增加10.8%,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接受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每人月均支出52.4万韩元,同比增加7.9%。其中小学生支出增幅最大,为9.2%,其次是初中生(7.4%)和高中生(7.3%)。从科目来看,英语补课费最高,月均12.3万韩元,其后依次是数学11.6万韩元,韩语3.4万韩元。调查还表明,家庭月均收入越高,课外辅导支出和参与率越高。给孩子报补习班几乎成了韩国绝大多数家庭的一项必要支出。一位家住首尔的妈妈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己给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报了韩语、数学和英语的课外辅导班,此外还有钢琴和美术的兴趣班。“大家都在上辅导班,如果你不给孩子报的话就感觉落后了。”她无奈地表示。

  位于首尔江南区的大峙洞是韩国有名的高端补习班聚集地,各种名目的补习班有一千多家。每到晚上,大峙洞就被接孩子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这里的补习班不仅价格高昂,而且名额有限。每逢报名季,家长们都需要通宵排队拿号,拿到号后,子女还需要通过补习班的入学考试才能顺利入学。为了吸引生源,各大补习班也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补习学校模仿艺人经纪公司的模式,专门组建一个团队对老师进行全方位包装,将其打造成“明星”老师。

  在韩国社会,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出路,这样的想法根深蒂固。因此家长们拼命送子女上补习班,希望能够帮助子女考上名牌大学。韩国有许多影视剧作品,如《天空之城》《浪漫速成班》等都反映了当下韩国社会的私教和补习班热潮问题。

  子女疯狂“内卷”

  不仅家长们抢着给孩子报班,孩子们也会因此互相“攀比”。家住首尔的崔东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读高中的时候,班级里超过90%的人都去补习班。崔东东说:“由于韩国的补习班学习进度一般会比学校的课程进度快,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基本上会把下学期的课程学完。因此,学校开学后一上课大家就能知道谁去了补习班,没去的同学心里就会非常有压力。”因为学校教授的课业基本都已掌握,一些学习进度很快的同学还会在上课的时候做补习班的作业。

  韩国补习班的种类繁多,准备高考的学生大多选择数学、英语、第二外语等项目,计划利用特长考大学的学生则会选择报名长跑、美术、音乐等项目。为了保证升学率和通过率,补习班通常会安排摸底考试,根据水平进行分班,且会控制班级人数。想要旁听的学生可以通过购买补习班的课时,在网上听老师讲解。崔东东表示,韩国的补习班不仅安排在周六日,平日里放学后也会开班,“高中时,补习班下课基本都到晚上10点左右,到家了再完成补习班留的作业,大家基本都得12点才能休息,特别累。但是也没办法,因为高考的竞争太激烈了。”

  在韩国延世大学就读的学生朴允娜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韩国学生参加补习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主动要求报班,希望把学习上的短板补齐,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杀出重围;一种是迫于同学压力,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在报班补习,自己不去显得“不上进且不合群”;还有一种是被家长逼着参加补习,承载整个家庭的梦想和期望。“我的同学就有被逼着上补习班的,因为同班同学都在报班,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长也经常讨论类似话题。他每天只能咬着牙,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在补习班上课,非常痛苦。”

  “要不要孩子还没有想好”

  日益沉重的课外辅导费用成为导致当前韩国社会低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韩国企业工作的全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今年打算结婚,但要不要孩子还没有想好。“现在韩国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报辅导班之外,还要和韩国妈妈们社交,加入到一定的社交群里,这样才能获得一手的资讯。对于我来说,养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没有信心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社论称,现在韩政府应该改变对课外辅导费问题的认识,将其视为涉及低生育率有关的综合性问题。韩国有关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政策一直以来没有取得太大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给当事人解决好亟需解决的问题。韩国需要改革公共教育,让学生不用去补习班,在学校就能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此外,小学生课外辅导费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放学后没有地方托管孩子,所以依赖补习班。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照看功能。

  →→更多社会新闻

(责编:申玉环、吴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