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研制電子戰飛機前景如何

2023年09月11日09:27  來源:解放軍報
 

     上圖:美國EC-37B“羅盤呼叫”電子戰飛機。 資料照片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韓國防衛事業廳表決通過了該國《電子戰飛機項目推進基本戰略案》等4項議案。議案指出,韓國將於2024年啟動電子戰飛機項目,計劃2032年完成研發。

   自建國至今,韓國軍工企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取得一定成績。但不可忽視其背后籠罩著美國的陰影,機會主義色彩鮮明。從KF-21戰機由五代機降級為四代半不難看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靠引進核心技術謀生的韓國軍工企業,常常陷入“看人臉色”的現實窘境。

   在軍工領域,先進電子戰飛機的研制,是對一個國家航空綜合實力的全面檢驗。從設計理念到技術論証,從合成材料到電子系統,從機體平台到儀表元件,無論哪個具體環節出現短板弱項,戰機研發都會功虧一簣。對於高度依賴他國技術的韓國而言,想讓新型電子戰飛機從圖紙飛向藍天,前路漫長。

   奉行“拿來主義”提速研發,為航空工業自主發展埋下禍根

   現代戰爭,敵對雙方在戰場上使用各種信息化武器裝備,信息系統產生的電磁信號構成了數量繁多、密集重疊、動態交錯的復雜電磁環境。在電子對抗中,誰能最大限度聚集電磁多域性和力量多重性優勢,實現電磁空間戰斗力量、技術優化的整體融合效應,掌控電磁優勢,誰就能掌握戰場主動權。

   這一現代戰爭制勝理念,在20世紀60年代就初露鋒芒——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利用EB-66電子對抗機的掩護,F-4戰機、B-52轟炸機長驅直入,對越防御工事展開攻擊轟炸,標志著電磁空間的對抗拉開序幕。隨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相繼加入電子戰飛機“俱樂部”。

   但回顧整個韓國國防工業歷史,電子戰飛機發展如同一張白紙,自主研制電子戰飛機無疑是“沙地起高樓”,成為擺在韓國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大難題。

   韓國科研人員從半個多世紀以來問世的電子戰飛機“取經”——他們發現,在電子戰飛機這個大家族中,不僅有圖-154MD、“獵鷹20”這類大型戰機,還有EA-18G、F-16CJ、“狂風”ECR等小型戰機。

   不同的外形給韓國自主研制電子戰飛機提供了兩條路徑:一條是以噴氣式客機為平台進行改裝,類似於美國新一代電子戰飛機EC-37B“羅盤呼叫”﹔另一條則是以中小型戰機為平台發展電子戰飛機。

   盡管基礎薄弱,韓國卻令人瞠目地做出了“二選二”的決定,由國防科學研究所和軍工企業共同推進電子戰飛機項目。一方面,為保証新型電子戰飛機具有長航時作戰能力,韓國開始遴選噴氣式客機用作改裝平台,將“灣流”G650、龐巴迪“環球”6500、達索“隼”2000等公務機納入候選採購機型。另一方面,韓國准備以KF-21戰機為平台研制電子攻擊機,但該計劃尚未得到韓國國防部批准。

   兩條發展路徑,看似持續推進,實則道阻且長。韓國航空工業長期依賴美國,利用特殊地緣政治關系,背靠美國獲得不少技術支持,但這種“拿來主義”的快捷方式,不僅會長期受制於人,還會為航空工業自主發展埋下禍根。以中小型戰機為平台改裝電子戰飛機為例,在KF-21戰機制造過程中,高度依賴他國技術,歷經20年研發才勉強達到四代半水平。在世界軍事強國重點發展六代機的大背景下,用四代半戰機改裝電子戰飛機,其作戰效能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

   發展國產戰機處處掣肘,背靠美西方喪失自主國防

   建國初期,韓國國防工業基礎薄弱,在他國的技術支持下,勉強建立起槍械維修和保養體系。

   轉機來自20世紀70年代——在以出口為核心的外向型經濟策略的推動下,韓國依托逐漸厚實的經濟和工業基礎,加速推行自主國防政策。隨后,韓國把握美日貿易摩擦的關鍵時期,快速建設工業設施,提振經濟發展。在電子產業領域,韓國借助美國產業轉移,智能手機、存儲芯片、顯示屏等實體電子產業成功躋身世界前列。

   不過,好景不長,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給了韓國一個深刻教訓——由於韓國大多數大型企業是舉債擴大生產,當西方國家前來收割資本時,國有銀行紛紛瀕臨破產,致使韓國主要企業落入他人之手,自主權近乎喪失,電子企業與航空工業發展陷入停滯。出現這一現象,存在4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是偏科嚴重。韓國電子企業過於注重存儲和顯示面板等技術,半導體發展相對滯后。有相關數據顯示,由於銷售持續低迷,韓國半導體庫存總額已經逼近50萬億韓元。反觀航空工業方面,無論是最初的韓國版KF-5E戰機還是F-16戰機,均隻拿到了組裝許可証,這意味著韓國航空工業隻有制造能力,缺乏研發能力,並不具備武器裝備自主發展實力。

   二是缺乏原料。韓國礦產資源較少,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原材料和設備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這對航空工業和電子產業發展造成很大制約。

   三是活力不足。韓國航空工業和電子產業發展過度集中於知名大型企業,經濟危機爆發后,財閥發展模式下堆積問題不斷凸顯。其他中小型企業活力不足、創新乏力,一旦遇到外部競爭,很快喪失競爭力。

   四是技術匱乏。以KF-21戰機研制為例:由於韓國並不具備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研發能力,發動機隻能選擇從國外進口。韓國曾透露,缺少KF-21戰機研制所需的幾十項關鍵技術。盡管有源相控陣雷達、光電瞄准吊艙、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紅外/雷達干擾系統等在國外技術支持下研制成功,但最為關鍵的隱身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韓國航空工業通過與瑞典薩博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採用S形進氣道、復合材料機體、菱形截面等,設計出一個具有隱身戰機外形但需要武器外挂的非隱身戰機方案,這顯然未能達到五代機的標准。

   此外,雖然韓國能制造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但電子戰飛機所需電子設備運行環境更嚴苛,對於體積、重量和運行精度要求更高,以韓國目前電子產業實力來看,這又是一道難關。

   看似轟轟烈烈的型號開發,實則是依靠美西方盟友的成熟技術和貨架產品支持。在研發電子戰飛機這樣高精尖裝備時,一旦失去外援或關鍵核心技術受到制約,項目必然會推進不利,這也是韓國必須直面的難題。

   “背刺”盟友利益至上,美國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事實上,擁有電子戰飛機是韓國長期以來的夢想。

   早在2019年,韓國一名高官在訪美時就明確提出,希望採購一部分用於情報監視和偵察的機載航電系統。令韓國寄希望於美國的主要原因是其KTX-2超聲速教練機計劃,正是在美國洛馬公司幫助下得以啟動,原型機於2002年成功首飛,命名為T-50“金鷹”教練機,取得不錯的國際軍貿業績。

   沒想到,採購機載航電系統遭到美國無情拒絕。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電子戰飛機研制涉及諸多核心技術,美國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將其拱手相讓。

   從電子戰飛機的功能上,也不難理解美國作出的決定——一款先進的電子戰飛機能夠為戰區指揮官提供防區外干擾能力,以應對復雜的通信環境和敵方雷達威脅,還擁有壓制敵方防空網絡、探測敵方空中目標的能力,可以為韓國謀求軍事方面獨立增加砝碼。這與美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發展電子戰飛機會增強韓國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削弱美軍對韓國軍隊的掌控力,這是美軍不願看到的結果。

   此外,韓國擁有自主研發或者可以自行生產電子戰飛機,勢必會對美國向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國出口EC-37B“羅盤呼叫”這類電子戰飛機造成影響。

   利益至上是美國遵循的一貫法則,“背刺”盟友的例子也屢見不鮮。1978年,瑞典薩博公司與印度軍方簽訂“雷”式戰機採購協議。美國為了鞏固對印軍售市場,選擇橫插一手,對“雷”式戰機發動機實施禁運,導致交易最終流產。

   韓國也曾吃過大虧。2001年,韓國提出研制KF-21戰機,企圖通過美國的幫助,一舉跨入“五代機俱樂部”。然而,KF-21戰機研發被處處掣肘,至今已耗時20余年,最終隻能無奈降級為四代半。

   毫無疑問,造成這種結果,美國是幕后黑手。為了防止韓國研制出比肩F-35的先進戰機,美國對韓國提出的包括25項核心技術在內的清單進行嚴格審查,甚至一度要求韓國停止KF-21項目。經過韓國政府一番努力,美國最終同意洛馬公司轉讓21項技術,但在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上,無論韓國怎麼“做工作”,美國仍然說“不”。

   就目前看,韓國研制電子戰飛機的決心很大,但依然停留在設想階段,未來能否從圖紙飛向天空,真正形成戰斗力,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不論是KF-21慘遭降級,還是電子戰飛機研發被處處掣肘,韓國武器裝備與美國徹底“脫鉤”有點難。可以說,韓國要想實現自主國防,需要掙脫的羈絆還有很多。(齊呈榮 馮麗瀅)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