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爾4月13日電(曹翔宇)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人口增長逐漸放緩,這個趨勢持續至今。在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日本、韓國,“多子多福”曾是三國人民共有的文化意識。然而,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成為三國面臨的共同課題。據中日韓數據港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日韓三國總人口達到15.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9%。但是,在過去十年中,三國人口年均增長率僅為0.4%,人口增長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慢得多。
圖源:中日韓數據港
據中日韓數據港分析,在未來30年裡,全球人口預計增加19億人,然而中日韓地區人口預計將減少3350萬。2050年中日韓三國總人口預計將減少為15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人將達到4.23億余人。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從2011年的9.6%增加到2020年的13.4%,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28.1%。與此同時,0~14歲兒童的比例從2011年的18%下降至2020年的17.1%。
圖源:中日韓數據港
中國:機遇與挑戰
2022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提出,中國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現人口負增長。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8億,佔總人口的13.5%。而中國的生育率卻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女性就業率的提高,以及人們更加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選擇晚生或不生孩子。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3左右,明顯低於人口自然增長率的2.1。目前,我國正著力推行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比如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鼓勵單位給予育兒假和配偶假、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放寬二孩政策等等。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厚蓮表示,人口負增長是我國人口發展的大變局,是人口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結果。人口負增長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客觀認識、積極應對,人口負增長並不意味著經濟負增長。“我們觀察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13個國家人口負增長和經濟增長的事實。這些國家在經歷不同程度的人口負增長時依然保持經濟增長。由此可見,人口負增長並非經濟衰退的決定性因素,人口負增長與經濟增長是能夠並存的。”劉厚蓮說。
韓國:反思失敗原因 尋找有效方法
近幾年,韓國接連出台了共200余個有關促進生育的政策,但是效果卻微乎其微。據悉,在過去的15年內,韓國為解決低生育率問題已投入了28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8萬億元)的經費。然而,2022年韓國總和生育率卻降至歷史最低值,僅為0.78。
2023年3月28日,韓國時隔七年,再次召開了由總統主持的低生育對策會議。尹錫悅在會議上表示:“我們應該以科學根據為基礎,冷靜地重新評價低出生率政策,並應該正確了解失敗的原因。”此外,尹錫悅還提到,低出生率問題不能通過一次性對策解決,在政策推進過程中還指示廣泛收集意見。
在此次低生育對策會議上,韓國低生育高齡社會委員會發表了低生育對策核心內容,強調“改變勞動環境,讓雙職工家庭也能充分地照顧孩子”。
日本:設法提高出生率 不讓日本“消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表示,日本出生人數連續7年減少,情況危急。《東京新聞》報道稱,少子化的發展速度比政府預估的快了10年左右,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社會保障制度和國家財政的維持將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艱難。日本內閣府的一項調查顯示,20-49歲的男女中約有六成表示不願生育。日本政府近日公布了2022年新生兒人口跌破80萬的數據,表明日本少子化速度明顯加快。
實際上,為應對低生育率問題,近年來日本政府也採取了很多措施。日本政府2019年推出了幼兒教育無償化措施,0-5歲的日本兒童上幼兒園免費﹔2020年,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日本政府減免他們上大學的學雜費等,並向他們提供不需要返還的支付型獎學金。此外,日本政府還推出加大對生育和育兒家庭的資金支援力度,以及推動女性就業等政策,但都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4月1日,日本政府成立兒童家庭廳應對出生率下降問題並於3日舉行了啟動儀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將重視孩子們的意見,並將其反映到政策制定中。
不同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口負增長對經濟影響的方向最終是多種合力作用的結果,其具體機制還需依賴於更多的實踐加以驗証。但人口負增長與經濟增長兩者能夠並存,是目前已知的事實,雖然各國之間的差異很大。總體來看,人口負增長的影響是長期的、漸進的、緩慢的,不必過於恐慌,但一定要及早規劃、積極應對。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處長歐渤芊表示,人口問題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基礎性、戰略性問題,三國有必要加強人口問題方面的合作,積極分享信息和交流政策,為所有人建設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希望中日韓數據港的准確人口統計數據,能夠助力國家戰略決策,明確具體合作需求,為中日韓合作做出貢獻。
【編者注】“中日韓數據港”是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打造的綜合性一站式信息平台,旨在方便公眾瀏覽三國合作各項機制項目和數據指標,全面了解三國發展趨勢,並增進對三國合作重要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