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練習生”到“全民偶像”
SM娛樂作為韓國首家音樂公司於1995年正式創立,轉年推出了韓國首個基於K-POP組合模式化運作的偶像男團H.O.T,而在隨后的兩年間,YG娛樂和JYP娛樂先后成立。
韓國三大K-POP娛樂公司的垂直一體化藝人管理體系一般由選拔、培訓、制作、管理四個部分組成。練習生的壓力來自於“培訓”環節,而已經出道的偶像藝人也依然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
選拔
選拔就是定期舉辦的選秀活動,為公司篩選有潛力的新人。能夠通過公開選拔成為正式練習生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每年全球范圍內有超過30萬人參加SM娛樂選秀活動,目前累計參加人數超過了450萬。選拔流程是非常殘酷且嚴格的,在每年30萬參選人員中隻有不超過10個人有機會進入SM娛樂。像后來作為Super Junior成員出道的韓庚就是在入圍比率3000:1的競爭中被SM選中的。
簽約
據張靜介紹,被選中的練習生都會和公司簽約,“培訓階段,練習生是不需要向公司支付費用的,吃住、上課,甚至是看病的費用都是由公司來承擔。”練習生們所要承受的壓力,基本都來自繁重的訓練課程和為了少數的出道機會而產生的激烈競爭。
訓練
三大公司都為練習生制定了嚴格的作息制度和訓練計劃,不僅要加強聲樂、舞蹈方面的訓練,還要按照公司打造完美明星的目標,接受演技、外語、說話藝術、禮儀、自我管理等全方位培訓。三大公司旗下每個組合出道前針對每個成員的總投資額都超過百萬人民幣。
測試
三大公司每周都會安排各種技能測評,將最有可能出道的練習生編成一個組合一起練習,再從中選擇適合的成員最終出道。練習生在出道前一般要進行五年左右的訓練,有人甚至訓練長達10年。這一方面十分考驗練習生的耐力和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韓國娛樂公司對藝人出道標准之嚴苛。
比例
從出道比例來看,SM娛樂的練習生數量常年保持在150人左右,但每年出道的藝人僅有十幾人。舉例來說,紅遍亞洲的男團東方神起和Super Junior組合成員基本都屬於同期生,當時有大約30個練習生一起培訓競爭,最終隻有兩個組合的18個人出道。
出路
“違約”轉投小公司
然而也有很多練習生堅持不下來,張靜表示:“在培訓階段的淘汰率會超過一半,一些練習了七八年,歲數越來越大的練習生有兩條路可以選,一個是徹底放棄,一個是選擇轉到規模小一些的公司,一般大公司的練習生,基本功還是不錯的,小公司也願意要,而且小公司相對更容易出道。但這兩個選擇都涉及‘違約’的問題,公司有可能需要你支付一筆賠償金,但也可能不用,這都要看個人與公司商談的結果了。”
出道即要“還錢”
而對於出道后的偶像藝人,壓力並沒有減輕,他們在出道后所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還錢”給公司。張靜認為這可能也是所謂“公司壓榨藝人”的一種體現:“當時我們公司每個月還會給練習生20萬(韓元)零花錢,但這並不是練習生的收入,是需要記賬償還的。公司需要你出道后平賬,之后藝人才能賺錢,即便是像Super Junior,出道頭兩年都是很窮的,因為他們需要先還賬。而像練習生階段接通告的收入也基本都會抵賬。”
撰文/sona
資料參考:《韓娛經濟學》王叢著,2015年出版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