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體系缺乏人性化
提到“練習生”,會很自然地加上韓國的前綴。作為韓國三大K-POP娛樂公司,SM娛樂、JYP娛樂和YG娛樂創始人,李秀滿、朴振英和楊賢碩都認為通過系統化的培養,偶像藝人是可以復制的,由此拉開了韓國偶像藝人培養體系逐漸向高度工業化邁進的序幕。
事實上,韓國的娛樂造星體系內的競爭壓力,存在於任何行業,隻不過它相對更為殘酷。目前在中國培養練習生的司捷指出韓國娛樂公司普遍存在的問題:“韓國練習生體系不夠人性化,完全固守自上而下的企業文化,上層的決定,下層必須執行,缺乏溝通,我們在國內培養練習生也著重改良了這一方面。”
韓國某知名策劃公司的理事就認為SM對於雪莉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經歷了一次悲痛(鐘鉉自殺)的SM,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征兆的雪莉應該更為關照才對,再怎麼說讓她參加《惡評之夜》這檔節目還是有些危險的做法吧。”
就在前幾年,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偶像藝人自殺是個人問題,但最近隨著“創造101”等選秀節目的層出不窮,年少成名的藝人越來越多,認為娛樂公司需要對藝人的心理健康擔起責任的聲音越發高漲。
2017年12月鐘鉉去世后,韓國幾家大型娛樂公司曾牽頭准備應對方案。他們與大學醫院展開合作。后者設立精神咨詢項目,為藝人提供心理咨詢。但因為藝人的活動日程太多,與醫生的時間很難配合,所以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現在已經有娛樂公司開始引入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士,某娛樂公司的副社長就表示:“最近聘請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接受藝人的自願性咨詢。雖然公司方面隻會一味地督促練習生和藝人,但是咨詢師會和他們有充分的共鳴,並給予安慰,反饋還不錯。”
專業心理醫生也提出,對藝人身邊的經紀人和工作人員,家人的精神健康認知教育,高危群體的預防和早期發現同樣重要。作為娛樂公司的CEO,司捷也認為,一定要讓藝人感受到公司與他們是站在一起的,“絕不能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