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爾11月24日電(周玉波) 作為常駐首爾的中國記者,APEC慶州峰會之后這幾周跑現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經貿、文旅和地方層面,中韓之間明顯多了“熱絡起來”的細節,原本略顯冰冷的雙邊關系,正在通過一連串具體的交流活動慢慢回溫。
首先是政策層面的“催化劑”。中國政府本月宣布,將包括韓國在內的45個國家普通護照持有人的短期免簽措施再延長一年,執行期從202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適用於旅游、商務、探親及過境等目的,停留期為30天。韓國駐西安總領館也發布了具體指南,提醒韓國民眾合理利用這項免簽安排。這意味著,中韓之間過去幾年因簽証受限而被壓抑的短期交流需求,有望繼續被釋放出來。
市場對這種政策變化的反應非常敏銳。以濟州航空為例,韓國媒體報道,濟州航空今年1—10月中國航線搭乘旅客約49.5萬人,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的49.29萬人,同比增幅在兩位數以上,航空公司內部也把這一趨勢直接歸因於中韓雙方相繼放寬簽証、恢復免簽的連鎖效應。另一方面,圍繞中日關系緊張“外溢效應”的分析也在韓國財經媒體中頻繁出現——報道指出,在中國呼吁國民減少赴日旅游的大背景下,韓國航空公司正加快把運力從日本線調整到中國線,濟州航空、德威航空、真航空等低成本航司都在規劃增加通往中國主要城市和地方城市的直航班次。
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層面,同樣出現了“補課式”互動。近日在大田舉行的“中韓·韓日商務洽談會”吸引了115家企業參與,其中大田本地企業就有41家,聚焦零部件、機械、消費品等多個領域,組織方強調要借助這一平台,為地方中小企業對接中國和日本市場重新打開窗口。在中國一側,時隔六年重啟的“2025中韓(山東)友好周”則成為疫情后中韓地方交流的一次標志性活動。山東省政府聯合韓國駐華大使館,在濟南、青島連續幾天舉辦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等系列活動,被韓國媒體解讀為“在兩國領導人會晤之后,將首腦外交形成的改善勢頭具體化為地方合作的第一步”。

資料圖:2025中韓企業商業洽談會。高山美攝
旅游與消費領域的“回暖信號”則更為直接。韓國輿論普遍認為,隨著中國延長對韓免簽、韓國允許中國團體游客免簽入境等措施落地,“中國游客回歸”正在給濟州、首爾明洞等傳統景區注入新活力。以濟州夢塔綜合度假村為核心資產的樂天觀光開發,三季度營業利潤同比增長逾一倍,創下歷史新高,分析普遍指出,中國團體游客重啟、外籍游客尤其是中國旅客的消費,是其業績改善的關鍵驅動之一。近期韓國股市上,“中國受益股”再次成為熱詞,樂天觀光開發、免稅店及持有首爾主要酒店資產的企業股價紛紛走強,也折射出資本市場對中韓交流升溫的押注。

首爾明洞的中國游客明顯增多。人民網 康炯彬攝
金融市場的預期同樣可以作為一種“溫度計”。韓國《金融新聞》的ETF專欄指出,在對年底消費心理修復的樂觀預期之下,以旅行休閑、消費品為主的主題ETF近期漲勢突出,其中不少成分股正是航空公司、酒店、免稅店以及面向中國游客的旅游服務企業。投資者並不是在抽象討論“中韓關系”,而是通過押注這些與中韓人流、物流密切相關的資產,來提前布局可能到來的文旅復蘇、區域消費升級和跨境服務貿易擴張。
從外交敘事到具體項目之間,還有一個重要“中介”,就是多邊平台帶來的議程再塑造。韓國媒體在盤點“APEC慶州宣言”時普遍認為,本次峰會為中韓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青年交流等領域重新確認合作方向提供了契機,未來雙邊關系有望圍繞供應鏈重組進行“再平衡”。在這樣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對接、企業經貿洽談、簽証和航班的逐步放鬆,構成了把宏觀議程轉化為具體利益的“毛細血管”。
當然,中韓之間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無論是戰略互信、敏感議題,還是安全與高科技領域的結構性摩擦,都不可能在一兩次峰會后自動消失。但在首爾和地方城市的街頭,在航班和酒店的數字裡,我們已經能看到一種現實主義的選擇:在競爭與分歧之外,中韓雙方都不願輕易放棄彼此作為重要市場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一輪“從APEC到地方”的交流升溫,更多是一扇機會之窗——它意味著中韓地方政府、產業園區、企業和高校之間,可以重新設計一批更貼近雙邊新現實的合作項目。從大田到山東,從濟州機場到首爾明洞,本網記者也將繼續關注這些細小卻具體的變化,觀察中韓關系如何在復雜的大國博弈中,尋找新的“民間與經貿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