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擬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爭議焦點從“延不延”轉向“怎麼延”

2025年11月10日15:05  來源:人民網-韓國頻道
 

韓國65歲以上老人佔比超過了20%。人民網 柳美鉉攝

  人民網首爾11月10日電(周玉波) 韓國正討論將退休年齡由60歲上調至65歲。隨著該國於去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20%),社會對完善退休制度的期待明顯上升。勞工界指出,現行退休年齡與國民年金領取起點脫節,許多勞動者在60歲退休后需等待數年才能領到年金,最長斷檔約5年,形成“收入空白期”。11月5日,全國民主工會總聯盟與韓國工會總聯合會已向國會正式提交訴求,主張將法定退休年齡延至65歲並力爭年內通過。執政黨整體持支持態度,認為此舉有助於穩定老年群體收入、補充勞動力供給。

  反對意見同樣強烈。企業界擔憂成本上升:員工延后退休將帶來工資、福利與崗位結構調整的綜合壓力。青年群體則顧慮“崗位被佔”,前輩不退、新人難進,晉升通道趨窄。多位學者提示,如果隻調整退休年齡,而不同步推進崗位重組、薪酬體系優化、職業再培訓和彈性工時等配套,改革可能演變為代際之間的“此消彼長”。

  國際經驗為韓國提供了參考。日本名義退休年齡仍為60歲,但通過“延長退休”“取消退休年齡”或“退休后再雇用”等多種路徑,實質性保障至65歲的就業機會,同時保留企業用工彈性。由此,韓國輿論更傾向於“漸進+多軌”的技術路線:不搞一刀切,按行業與崗位分類實施﹔優化“資歷主導”的薪酬曲線﹔完善轉崗培訓與再就業支持﹔配套青年專崗與階段性補貼,盡量降低結構性沖突。

  總體來看,這場爭論的核心已從“延不延”轉向“怎麼延”。單純改變數字可能加劇矛盾﹔若將崗位流動、薪酬結構、培訓與再雇用統籌推進,社會接受度才更高。對中國亦具啟示意義:在老齡化加深背景下,延遲退休更需講究節奏與方法。以行業與崗位為單位分步落地,疊加終身學習、靈活用工與再雇用激勵,既可縮短養老金領取前的“空窗期”,也有助於維護青年就業機會與經濟活力。

(責編:申玉環、周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