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熱議中韓元首會晤成果

2025年11月03日13:3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1月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對韓國的國事訪問返回北京。離開釜山時,韓國外長趙顯等高級官員到機場送行。這是時隔11年中國國家主席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韓國總統李在明就任后中韓元首的首次會晤。習近平在同李在明舉行會談時指出,中韓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伙伴。建交33年來,兩國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積極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實現了相互成就、共同繁榮。事實証明,推動中韓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始終是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選擇。韓國各界持續熱議韓中元首會晤成果,認為兩國關系重新回歸務實合作,雙方領導人以“加強溝通、深化合作”的積極姿態,釋放出韓中關系回暖的明確信號。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分析認為,此次中韓元首會晤標志著兩國關系不僅在經濟層面恢復合作動力,也在政治與安全領域重啟溝通機制,為地區外交格局注入新的穩定力量。

當地時間11月1日下午,韓國總統李在明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州博物館舉行會談。這是習近平同李在明步行前往會談現場。(新華社)

  95分鐘會談“氣氛溫暖融洽”

  當地時間11月1日下午,韓國總統李在明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州博物館舉行會談。

  習近平指出,中方重視中韓關系,對韓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願同韓方加強溝通,深化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攜手應對挑戰,推動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行穩致遠,為地區和平與發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習近平就開辟中韓關系新局面提出4點建議:一是加強戰略溝通,夯實互信根基﹔二是深化互利合作,拉緊利益紐帶﹔三是提升國民感情,促進民心相通﹔四是密切多邊協作,共促和平發展。

  習近平強調,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將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

  李在明表示,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次訪問對韓中關系意義重大。韓方高度重視對華關系,願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雙邊友好合作關系得到更大發展。中國“十五五”規劃明確了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方向和重點,韓方願加強對華互利合作,維護產供鏈穩定,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韓方支持中方主辦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願同中方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的溝通和協調,共同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和平發展。

  據韓聯社報道,當天的韓中元首會談持續約95分鐘。韓國總統室相關人士透露,會談全程氣氛溫暖融洽。報道還提到,當晚舉行的歡迎宴會提供了兩國人民自古以來都喜愛的餃子類美食,以及在中國備受歡迎的韓國料理等。總統室表示,此舉意在通過兩國間有交集的美食,強調雙方借助食物進行“味道交流”的歷史,表達希望韓中友誼得以延續的寓意。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院長鄭繼永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1年對韓國的國事訪問具有裡程碑意義,既是對李在明政府“務實外交”的回應,更是中韓關系從低谷回升的關鍵節點。在中美博弈、東北亞局勢復雜的背景下,此次訪問釋放出維護地區穩定的強烈信號。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黃載皓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國家主席此訪既是兩國關系解凍的信號,也表明中國重新將韓國視為戰略對話伙伴。尤其在當前形勢下,元首外交已成為緩解兩國關系緊張的最佳途徑,兩國領導人的高層互信將引領韓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新飛躍。

  中韓關系回暖的時間線

  1日,會談后,兩國元首共同見証雙方經貿、金融、農業、執法、科技等領域合作文本交換儀式。韓媒稱,這些合作文本包括1份正式協議與6份諒解備忘錄,其中包括延長自2009年以來一直有效的韓中貨幣互換協議、合作應對跨境電詐以及2026-2030年經濟合作共同計劃等。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貨幣互換協議,為期五年,總額達4000億元人民幣。韓國總統室指出,此舉有助於穩定兩國金融與外匯市場,促進貿易和投資往來。

  據《韓國日報》等媒體報道,韓國國家安保室室長魏聖洛1日就韓中元首會談成果介紹稱,通過李在明政府以國家利益與實用為基礎的對華外交,實現了韓中關系的全面修復。兩國元首通過此次會談就“使韓中關系發展切實有助於民生與和平問題”達成共識。魏聖洛還說,今后將繼續保持韓中關系發展的勢頭,讓國民能夠切身感受到實質性的成果。

  《韓民族日報》稱,此次韓中元首會談最具體的成果體現在“民生”領域。李在明的“務實外交”路線圖體現在優先推動民生和經濟領域合作,讓兩國民眾切實感受到獲利,從而為關系恢復積聚動力。韓國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梁甲勇(音)認為,為了使(韓中關系)恢復第一步更加堅實,有必要通過明年年初李在明回訪展開進一步互動。

  “韓中關系是地區和平穩定的核心支柱。”黃載皓表示,韓中合作越是深化,越能修復受損的多邊經濟合作機制。兩國合作可成為彌合南北半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政策鴻溝的橋梁。

  自李在明6月就任韓國總統后,中韓兩國高層互動頻繁。韓媒稱,李在明就職僅6天就與中國領導人通電話。此后,韓國前議長朴炳錫率特使團在8月24日中韓建交33周年紀念日持李在明親筆信訪華,韓國現任議長禹元植赴華出席九三閱兵,韓國外長趙顯於9月17日訪華。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由於11月1日是兩位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外界預計他們會在慶州優先建立初步聯系,之后再在后續會談中投入更多時間探討各類關切議題。

  對於中方將於明年11月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韓國也表現出積極態度。韓國韓中聯合會會長、韓國龍仁大學中國學系教授朴勝贊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中兩國可通過今年及明年的APEC會議,加強雙邊協調,與其他成員共同鞏固自由貿易體系,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

  韓國作出政策調整

  針對韓方“全面修復韓中關系”的表述,鄭繼永表示,李在明政府在高層溝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的成果,可視為“務實外交”的階段性勝利。但“全面”仍存疑問:安全領域隱憂未消。

  一些外媒提到,首爾正面臨在北京及其主要盟友華盛頓之間進行平衡的考驗。韓國《中央日報》表示,在慶州舉行的APEC會議期間,李在明先后與美中元首舉行會晤,這凸顯他正在形成的外交政策輪廓——以美韓同盟為韓國安全基石,同時尋求通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來重振韓國經濟。

  該媒體還點出韓國政策的變化。報道稱,李在明的顧問將其外交策略描述為“對美聚焦安全與經濟,對華聚焦以民生為中心的合作”。這一表述改寫了過去將防務與經貿分別綁定美中兩國的傳統模式,並體現出韓國的雙重考量:既希望通過多元化降低經濟依賴,又要深化與美國的同盟架構。

  《韓民族日報》社論認為,當前韓國政府面臨的根本課題,是如何在重新調整韓美同盟的同時,與中國建立穩定關系。正如李在明在會談中所言,韓中經濟合作正從“垂直分工結構”轉向“水平合作結構”。在這一背景下,若駐韓美軍角色從“防御韓國”轉變為“牽制中國”,韓中關系勢必面臨新的挑戰。

  鄭繼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韓務實合作具備誠意與基礎,同時挑戰不容忽視。韓國國內反對黨掣肘、安全議題上的分歧、國內反華氛圍若被裹挾,可能使兩國關系重回“和而不熱、冷而不僵”的狀態。未來關系走向,取決於安全信任赤字的化解及韓國能否平衡對外依賴,這些仍需持續觀察。

  【環球時報赴韓國特派記者 邢曉婧 王聰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雯】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