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爾大學(資料圖)
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韓國去年有298名考生因霸凌劣跡,最終沒有被報考的高校錄取。如今,韓國高校招生時除了考察學生成績,也陸續將校園霸凌記錄納入考慮。
據18日韓國國會教育委員會從該國教育部獲得的數據,韓國193所四年制高校中,有134所就這項調查提交了數據,其中71所院校在去年的招生過程中將考生的校園霸凌記錄納入考慮,對霸凌者予以相應減分或拒收。
去年的考生中,有397人因檔案材料中被標注了霸凌劣跡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減分、直接拒收等處理,最終,其中298名考生未能被報考院校錄取。啟明大學拒收的人數最多,為38人,其他以同樣原因拒收考生的高校包括慶北大學、京畿大學、漢陽大學、成均館大學、延世大學和首爾大學等。
據悉,韓國校園霸凌按照情節由輕到重分為1至9級。去年,韓國多所高校招生時遇到有霸凌記錄的考生,往往從4級開始視情節輕重予以不同程度減分,對於被評定為8級和9級的考生則直接拒收。
從2026學年開始,韓國所有大學在招生時必須將考生校園霸凌記錄納入考量。
按韓媒的說法,韓國高校錄取政策變化背后是更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革。直到本世紀初,校園暴力在韓國還經常被視為“天性使然”或同學間的個人糾紛。當時,校方鼓勵教師進行調解而不是處罰施暴者,並勸說受害者家長原諒施暴者。但韓國過去十年發生一系列備受矚目的校園暴力事件后,校園暴力已被視為社會問題。
一名高中教師說,過去校園暴力常被看作是個人矛盾,但對受害者而言,這樣的經歷會成為他們一生的陰影。“如今,校園暴力被認定是對基本權利的侵犯,全社會都要求對此類行為追究長期責任。必須要讓施暴者明白,他們在學校的所作所為(的后果)可能伴隨他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