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被美國3500億美元投資承諾“掏空”,韓企加碼國內投資

2025年11月19日08:3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韓美關稅談判結束后,韓國大企業一致提出了擴大國內投資的方案。”韓國《東亞日報》近日報道稱,隨著韓企未來每年或需向美國投入高達約200億美元,韓國業界對本土投資萎縮、產業空洞化的擔憂不斷加劇,民間輿論普遍呼吁政府出台有力政策,支持本國產業發展。在此背景下,韓國四大企業集團(三星、SK、現代汽車、LG)掌門人日前出席韓美關稅談判后的民官聯合會議並公布了本土投資計劃。

  投資總額超5500億美元

  據彭博社報道,就在韓國與美國簽署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貿易和投資協議幾天后,韓國總統李在明與包括三星集團和現代汽車集團在內的韓國大企業進行了會面,幾家企業紛紛宣布了以人工智能、半導體和清潔能源為核心的國內投資計劃。彭博社評論稱,此舉意在表明,即使首爾深化與華盛頓的經濟聯系,韓國工業競爭力也想繼續扎根在本土。

  另據韓聯社報道,四大集團承諾的投資額總計超過800萬億韓元(約合5500億美元),覆蓋多個新興領域。

  其中,三星表示,在未來5年內將向韓國投資450萬億韓元,並重啟半導體旗艦項目——平澤園區第五工廠建設。現代汽車集團承諾未來5年投入125.2萬億韓元。SK、LG、HD現代重工及賽爾群等企業也紛紛提出中長期國內投資計劃。

  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表示:“關稅談判達成協議后,不少人擔心國內產業會萎縮,三星將加碼國內投資並努力創造好的工作崗位。”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表示:“與現有計劃相比增加了8.2萬億韓元,目標是發展韓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以及綠色能源產業。”

  加碼國內投資背后的兩重憂慮

  據韓媒分析,相關計劃的密集推出一方面是針對“國內投資萎縮”憂慮的直接回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韓國企業重新強化國內制造基地的重要性。

  美韓兩國政府於上周五公布了貿易協議細節,包括韓國向美國造船業投資1500億美元,以及向美國其他產業額外投資2000億美元。“公眾擔心韓國的制造業可能會被35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承諾掏空。”彭博社報道稱。《韓民族日報》也表示,大規模對美投資勢必導致企業內部資源再分配,在可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內投資被擠壓的擔憂難以避免。

  除了上述擔憂之外,韓聯社援引業內觀點稱,在對外不確定性有所緩和之際,加強國內生產基礎被視為提升長期競爭力的關鍵路徑。《韓國經濟》報道稱,四大集團此次在原有計劃基礎上大幅加碼國內投資,是因為將韓國打造為承擔核心生產與研發能力的“母工廠”已成為企業共識。即便未來繼續擴大海外產能,高附加值技術與關鍵工藝預計仍將留在韓國,因此三星重啟平澤第五工廠、現代汽車將七成以上的新投資用於AI、機器人、電動汽車、氫能等未來產業的相關研發,均被視為加強本土制造業能力的重要布局。

  輿論擔憂“流於形式”

  不過,韓國輿論也對大企業的承諾保持謹慎。《韓民族日報》社論稱,在大規模對美投資與國內投資之間,企業可動用的資源有限,一旦國內投入不及預期,“防止產業空洞化”的承諾就可能流於形式。

  《東亞日報》同樣認為,大企業為穩住國內產業基礎而提出的投資計劃,從理論上看或許有助於緩解就業減少與產業萎縮等問題,但這些投資最終能否落地,仍取決於政府能否同步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稅制優惠等制度性支撐。如果政策配套不到位,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仍可能削弱國內投資的執行力度。

  多家韓媒表示,韓國政府需加大對基礎科研和關鍵基礎設施的投入,承擔起企業難以獨自完成的長期投資,以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格局中守住國內產業生態。

  李在明在會見企業代表時表示,相信企業會妥善應對相關憂慮,並要求企業“比現在更加專注國內投資”。另據《朝鮮日報》18日報道,韓國總統室表示,正推動建立總統與大企業代表之間的“月度例會”機制,並將在定期會晤中盡可能了解企業需求。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