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韓國正在加速推進人工智能(AI)相關研究項目,但相應的供電壓力不斷增大。據韓國媒體報道,由於電力緊張,一些高校甚至不得不暫時關閉其他實驗室的服務器,以滿足AI相關項目的用電需求。
韓國《中央日報》16日報道,隨著AI領域競爭加劇,韓國高校日益面臨供電緊張的掣肘。在首都首爾的一所大學,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教授告訴記者:“AI研究消耗大量電力,與供電有關的問題頻頻出現。”

這是2024年6月28日在韓國首爾月亮造型氣球上拍攝的漢江夜景。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上月底,美國英偉達公司宣布將向韓國供應總計26萬塊GPU,以此助力韓國搭建AI基礎設施。但依照《中央日報》說法,要想將所有這些GPU投入運行,包含冷卻系統耗能在內,所需電力約為600兆瓦。該教授說:“受電力供應限制,我們可能沒法使用這些芯片。”
目前,韓國著重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韓國總統李在明9月在其上任百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迫切需要大量電力來支撐數據中心運轉,而可再生能源是唯一能夠快速滿足這一需求的能源體系。”
然而一些分析師認為,現階段韓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建議關注天然氣等其他發電方式。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算,韓國2024年太陽能平准化度電成本(LCOE)高達每兆瓦時98美元,遠遠高於35美元的全球平均值。
平准化度電成本是對項目生命周期內的成本和發電量進行平准化后計算得到的發電成本,是電力行業一個重要的定量指標。
一些專家還表示,供電壓力既體現在發電方面,也體現在電力傳輸方面。由於輸電基礎設施遭遇瓶頸,韓國的電網建設跟不上,輸電壓力較大。
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籍國會議員朴正(音譯)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第11次電力供需基本計劃》所列的54個輸電項目中,有30個項目已經推遲或預期推遲竣工。例如,一條連接韓國東海岸多座發電廠與首都圈的輸電線路原計劃2019年竣工,但現在推遲到最早2026年底才能竣工。(楊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