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綜合《每日經濟》《朝鮮日報》等韓媒12日報道,韓國政府近期加快反仇恨言論立法相關程序。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公開會議上強調,針對仇恨表達與虛假操縱信息的懲處應進一步強化,並敦促政治圈共同參與整治工作。《韓國時報》13日稱,發起反仇恨言論立法的議員表示,個別團體近日在首爾等地發起針對中國的集會活動,還出現辱罵和散布虛假事實,因此提議修法。有韓媒認為,這實際上等同於制定“辱華處罰法”。
“總統介入后,反仇恨言論立法勢頭強勁。”《韓國時報》稱,李在明本月11日在主持國務會議時表示,在社會兩極化加劇的背景下,各類極端表達不斷蔓延,正在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安。他強調,仇恨犯罪和虛假信息傳播必須作為“超越表達自由界限的犯罪”嚴肅處理。
此外,李在明還表示,由於2022年戶外廣告法為保障政黨活動自由而放寬限制后,各類政黨橫幅幾乎可以在任何地點懸挂,其中部分內容“低俗且煽動性強”,導致市民頻繁暴露在仇恨表達之下。
據韓國國會消息,共同民主黨議員梁富男等人近日聯合提交《刑法部分修訂法案》,提出在現行刑法中增設“特定集團名譽毀損”和“特定集團侮辱”罪名,將特定國家、國民或人種納入保護范圍。草案指出,線上與線下針對“特定國家、特定人種”的厭惡性表達頻繁出現,助長社會分裂。
據報道,如果該草案最終簽署成法,誹謗或侮辱特定群體罪最高可判處5年監禁或罰款1000萬韓元(1000韓元約合4.64元人民幣),公開侮辱罪最高可判處1年監禁或罰款200萬韓元。
韓國《中央日報》12日報道稱,輿論認為,李在明的反仇恨言論意在針對近期部分保守團體舉行的“反華集會”等行為。該媒體還援引中國駐韓國大使戴兵的話稱,部分團體散布與中國有關的虛假信息並組織反華示威活動,不僅損害韓中友好關系,也對韓國的國家形象造成損失,“希望韓方能夠制定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一位首爾市民1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共空間中的低俗政治表達、網絡平台對侮辱性評論的放任以及部分集會中傳播虛假信息的現象“明顯超出正常批評范疇”,贊成政府推進更嚴格的規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