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莽九晨 環球時報記者 任伊然】今年年初,韓國制造業生產指數大幅下降,內需和出口同時出現負增長,引發市場對韓國經濟支柱穩定性的廣泛擔憂。韓國經濟界相關人士呼吁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制定增強競爭力的產業支援方案。
核心產業生產力減弱
韓國統計廳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韓國制造業生產指數為103.7,同比減少4.2%,創自2023年7月以來的最大降幅。韓國《亞洲日報》9日報道稱,越來越多韓國人擔憂,核心產業生產力減弱並非是暫時性的,或因經濟增速放緩而長期化。
生產減少直接導致產品出貨量呈減少趨勢。1月份制造業產品出貨量同比減少7.4%,創自2023年1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具體來看,內需和出口出貨量分別同比減少11.8%和1.2%,顯示出內外需求雙重疲軟。此外,全球評級機構標准普爾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韓國制造業PMI指數為49.9,表明制造業活動仍在收縮。PMI指數低於50通常被視為經濟活動收縮的信號。
圖表
長期以來,制造業都是韓國經濟的核心支柱。韓國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制造業在韓國產業中的佔比已連續30年保持在約30%,其表現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韓國《亞細亞經濟》報道稱,有韓國經濟專家認為,高利率、高物價、房地產市場低迷等因素導致內需不振。建筑成本高企和住宅市場惡化導致建設投資恢復緩慢。還有專家認為,人口老齡化、家庭債務和產業不平衡等結構性風險也是導致內需不足的原因。《首爾新聞》10日報道稱,隨著內需不振加深,韓國制造業就業率自去年7月以后連續7個月呈減少趨勢。而美國政府發動的貿易戰很有可能使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現代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室室長朱元(音)表示,高工資的工作崗位集中在制造業,如果制造業崩潰,對就業市場的沖擊會很大。
貿易戰沖擊疊加內部產業僵化
韓國《東亞日報》10日報道稱,如果美國對半導體、汽車等產品加征關稅成為現實,韓國經濟的根基——制造業可能會進一步萎縮。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宣布將對半導體和汽車征收25%的關稅。半導體和汽車是韓國2月份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出口商品,佔總出口額的30%。如果關稅導致這些產品的出口減少,制造業生產和出貨、庫存指標將進一步惡化。有分析認為,如果制造業繼續下行,今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很難達到政府預測的1.8%。漢城大學經濟學教授金尚奉(音)表示,受美國加征關稅等因素影響,韓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有所下降,這必然會對以制造業為基礎的整個韓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事實上,貿易戰已經對韓國制造業產生沖擊。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關稅沖擊波已波及韓國中小企業。由於美國關稅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大企業進入“謹慎觀望模式”,這種影響已經傳導到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研究院研究員宋永哲(音)表示,如果大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中小企業將失去供貨機會,這將造成巨大打擊。
報道稱,金浦一家機械企業過去3個月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0%。原因是原本在年底一次性下一年訂單的大企業,現在改為按月下單。該公司老板尹某表示,“如果大企業有年度業務計劃,我們就能據此制定原材料採購和人員招聘計劃。現在大企業也不知道美國關稅會如何變化,無法制定計劃,我們也不好催促,真是令人著急。”仁川市南洞國家產業工業園區內95%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中央日報》記者近日走訪該園區時發現,這裡隨處可見寫著“出租”的橫幅。
為降低加征關稅帶來的沖擊,韓國政府將正式開始與美國談判。《首爾新聞》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鄭仁教本周將與美國貿易代表格裡爾進行討論。
除了貿易戰,韓國新興產業缺失也影響了制造業的競爭力。《朝鮮日報》報道稱,韓國銀行(央行)行長李昌鏞日前表示,新產業的缺失和停滯不前的勞動生產率是韓國經濟實力下降的原因。他還稱,引進新產業需要創造性的重塑,有人會遭受痛苦,“想實現更高的增長,就算艱難,也要進行結構調整”。
報道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韓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下滑,半導體出口低迷是重要原因。半導體佔韓國總出口額的16%左右,決定著國家整體出口和經濟景氣。《朝鮮日報》比較2005年和2024年韓國十大出口產品,除了顯示器、家電產品登上榜單,其他幾乎沒有變化。但之前情況並非如此。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1世紀初,汽車、無線通信設備、計算機、石油化學、汽車零部件五大產品進入了出口前十名。報道稱,這意味著韓國產業活力正在下降。咨詢公司麥肯錫認為,過去20多年裡,韓國產業生態系統因過度依賴現有制造業結構而變得僵化。
《朝鮮日報》還稱,與美國相比,韓國經濟的僵化面貌更加明顯。在美國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蘋果、英偉達、微軟、亞馬遜、谷歌、臉書、特斯拉、博通是引領尖端產業的科技企業。其中,除蘋果和微軟外,有6家是1990年后成立的“年輕企業”。然而在韓國,保持強勢的依然是現代汽車、起亞等傳統制造業企業。
政企均發力應對
《亞洲日報》稱,韓國經濟人協會近日發出警告,韓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呼吁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如制定增強競爭力的產業支援方案、提供稅制優惠等特別對策。
為提升韓國產業競爭力,韓國政府日前決定設立“尖端戰略產業基金”,扶植人工智能等先進產業發展。韓聯社稱,韓國代總統崔相穆4日主持召開會議,決定設立最高達5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490億元)的五年期“尖端戰略產業基金”。崔相穆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后外界不確定性加劇,主要國家力求提升先進戰略產業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韓國設立該基金,旨在加強先進戰略產業的競爭力。基金的扶持對象涉及芯片、二次電池、顯示器、生物、軍工、機器人、疫苗、氫能、人工智能等產業。韓國政府認為,若在該基金的基礎上與產業銀行和商業銀行開展合作,資助規模可達到100萬億韓元以上。政府計劃本月內向國會提交《產業銀行法》修正案和政府擔保同意案,爭取年內啟動該基金。
不過,韓國Fnnews新聞網評論稱,韓國因政局動蕩陷入混亂,難以找到方向。產業政策更像是臨時應對措施,而非著眼於未來的完整方案。此次宣布的50萬億韓元的產業基金,被政府稱為目前可以立即實施的最大規模支持措施。但與美國和中國相比,50萬億韓元並不是一個大數目。而且,這並非是直接支持,而是以基金的形式進行。該網站稱,問題在於(政府)是否有長期增強產業競爭力的藍圖。對於技術發展來說,資金和人才最為重要。
與此同時,韓國企業也在加碼人才投資。此前,人才流失一直是韓國尖端產業面臨的一大問題。韓國《電子日報》稱,韓國在AI領域投資不足加劇了人才流失。許多韓國人才為尋找更好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前往海外。據韓國Metro網站10日報道,目前韓國企業正為增強未來競爭力擴大人才投資。本月,三星、現代汽車、LG電子等企業將陸續啟動員工招聘,這些企業對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領域人才的搶奪尤為引人注目。業界相關人士表示:“在急劇變化的全球環境中,確保獲得能夠引領創新的優秀人才變得尤為重要。為了投資未來新興產業,培養人才也是必要的。”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