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韓國緊張應對美芯片法案變局 代總統開會決定設立“尖端戰略產業基金”

2025年03月07日13:2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莽九晨】韓國《每日經濟》5日報道,當地時間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聯席會議演講中表示,應該廢除拜登政府時期制定的《芯片與科學法案》(簡稱芯片法案)。這一表態令韓國半導體業界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當前,多家韓國半導體企業已承諾在美國投資數百億美元建設先進半導體制造設施,芯片法案被廢除將會給他們帶來后續補貼不足等打擊。為應對不確定性,韓國政府5日決定設立最多50萬億韓元(約合346.7億美元)規模的5年期“尖端戰略產業基金”,並推出新簽証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芯片業拭目以待

  《韓國時報》6日報道稱,美國前總統拜登於2022年8月簽署了芯片法案,許諾向在美國建立芯片制造設施的企業提供總額527億美元的補貼。根據芯片法案,在拜登政府的最后幾周,韓國企業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分別確定了可以獲得47.45億美元和4.58億美元的補貼。三星電子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投資370億美元建芯片代工廠,SK海力士計劃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投資38.7億美元建設高端芯片封裝工廠。

  而特朗普自總統大選以來,一直批評該法案在吸引外國芯片制造商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無效。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都沒有對特朗普的最新言論發表評論。《韓國時報》援引業內人士的話報道稱,韓國最大的兩家芯片制造商在美國加大投資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要求加大對美投資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台積電在美國的大規模投資以及與特朗普的談判來看,似乎他的最終目標可能不是那麼極端,但他正在施加強大的壓力,以確保拿到一些東西。這可能會迫使芯片制造商考慮替代方案,以最終滿足他的要求。”

  報道提到,台積電日前宣布,計劃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先進的芯片工廠。另一位韓國業內官員表示,芯片行業別無選擇,隻能拭目以待,因為沒有具體的細節或線索表明,目前的壓力,例如加征芯片關稅、威脅取消芯片法案補貼,將如何演變成實際的障礙。但目前很清楚的是,韓國芯片企業不能放棄在美國的業務,他們正在私下努力尋找能讓美國政府滿意的妥協方案。

  敲定基金應對不確定性

  為應對美國可能廢除芯片法案,韓國政府在著手制定應對措施。據韓聯社5日報道,韓國政府當天決定設立最大50萬億韓元規模的5年期“尖端戰略產業基金”,助力半導體、電池、人工智能(AI)等先進產業發展。韓國代總統崔相穆當天主持召開產業競爭力有關長官會議,會上敲定這一方案。

  韓聯社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后外界不確定性加劇,主要國家力求提升各自的先進戰略產業競爭力。在此背景下,韓國設立該基金,旨在加強自身先進戰略產業的競爭力。基金的扶持對象是構成先進戰略產業和國家戰略技術生態體系的各類企業,涉及產業包括芯片、蓄電池、顯示器、生物、軍工、機器人、疫苗、氫能、未來汽車、AI等。

  韓國政府認為,若在該基金的基礎上與產業銀行和商業銀行合作,資助規模可達到100萬億韓元以上。韓國政府計劃本月內向國會提交《產業銀行法》修正案和政府擔保同意案,爭取年內啟動該基金。另據韓聯社報道,崔相穆5日還主持召開外國人政策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新設高端人才簽証,吸引尖端領域頂尖科技人才。

  擔心美國再揮關稅大棒

  除了要廢除芯片法案,特朗普還在國會演講中抱怨,“韓國對美國征收的關稅是美國的4倍”。據韓國《中央日報》6日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相關官員表示,這與事實不符,將通過駐美大使館、最近建立的各種協商渠道,以及即將訪美的產業通商資源部高層的接觸,向美方說明韓國對美國幾乎沒有征收關稅的事實。據韓國產業部介紹,韓國自2007年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來,大部分商品已實現零關稅貿易。不過,韓國對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征收的平均最惠國待遇關稅稅率為13.4%,是美國(3.3%)的4倍。然而,韓國已與美國等大多數國家簽署了自貿協定,因此適用這一稅率的國家並不多。

  韓聯社5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特朗普的言論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可能在4月份對韓國征收“對等關稅”的擔憂。這或將進一步沖擊作為韓國經濟支柱的出口。《亞洲日報》4日報道,一項調查顯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韓國出口增速顯著放緩,加之美國總統特朗普接連出台關稅政策,導致出口不確定性大幅增加。盡管政府已出台支持出口企業流動性的相關方案,但專家普遍認為仍需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於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韓國上月出口額同比僅增長1%。自去年7月以來,韓國出口增長率呈持續下滑趨勢。韓國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已將今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從1.9%下調至1.5%,較1月份因政局不穩而下調的預測值(1.6%至1.7%)進一步降低。央行警告稱,若全球貿易矛盾加劇,經濟增長率可能進一步下滑至1.4%。

  →→更多經濟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