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據彭博社15日報道,美國財政部14日發布了拜登政府的最后一份半年度外匯報告。其中一項變化是,韓國被美財政部列入“匯率操縱監測名單”。該名單目前還包括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越南以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美國為維持貿易競爭力,設定“匯率操縱”和“匯率操縱監測”系列標准,向主要貿易伙伴施壓。根據美國2015年出台的《貿易便利化和貿易執行法案》,如果一個經濟體滿足下列3條標准中的2條,就會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監測名單”:與美國的重大雙邊貿易順差(商品和服務貿易)至少為150億美元﹔實質性經常項目盈余至少佔GDP的3%﹔持續單邊重復通過購買外幣干預市場,淨購買外幣總額在1年中至少佔其GDP的2%。
2019年,美國政府曾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但這一決定被認為缺乏充分依據,隨后在2020年1月被撤銷。2020年12月,越南和瑞士也曾被列為“匯率操縱國”。
韓聯社報道稱,此次韓國因對美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順差超標,被納入監測名單。
被列入監測名單有何影響?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余翔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該經濟體的外匯政策和宏觀經濟狀況會受到美國財政部的密切關注。雖然不會立即導致制裁或其他強制性措施,但可能增加該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壓力,迫其調整相關政策。
但是,余翔說,將某些經濟體列入監測名單或認定為“操縱匯率”,或為美國政府未來啟動更嚴厲的制裁措施提供“佐証”。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國際經濟競爭中的緊張情緒。此外,一些經濟體認為,美國的評估標准和認定過程可能帶有主觀性和政治目的,將匯率問題用作貿易談判的工具,也會引發主要貿易伙伴的不滿。不過,有評論認為,被列為“匯率操縱”或“匯率操縱監測”對經濟體的影響比較有限。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