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品變少 韓國超市逐漸變身食品店

2024年10月17日08: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隨著網絡購物日益流行,韓國多家大型連鎖超市面對競爭壓力,紛紛轉型以適應新形勢。它們逐漸把銷售重心放在果蔬、生鮮等食品上,變得不再像傳統意義上什麼都可以買到的超市。

2022年7月5日,韓國首爾市民在一家超市購物。新華社記者 王益亮 攝

       韓國《中央日報》近日報道,不少人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現在隨便走進大型連鎖超市Homeplus在韓國首都首爾的一家門店,就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新鮮蔬菜、水果、肉類、泡菜以及方便面、零食、即食食品等,但是要買肥皂、洗滌劑等日用品,反倒沒那麼容易,有時候就算店裡有售,也是放在最不起眼的貨架上。

       以往超市給人的印象是“什麼都賣”,從家用電器到圖書文具,從食品日雜到箱包鞋服,堪稱應有盡有。然而,近年來隨著網購流行,韓國消費者更喜歡選擇從網上購買家電、化妝品、服裝鞋帽等商品,因為價格更低廉、送貨速度也快,去超市購買這些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據首爾大學研究人員全美永(音譯)觀察,由於城市面積小,網購的時效優勢在韓國更為明顯,次日送達早已輕鬆實現,一些商家甚至可以實現在30分鐘內為消費者送貨上門,“這樣他們更沒必要去實體店購物了”。

       此外,即便是需要去線下實體店,韓國不少消費者也會去“大創”這樣的平價日用品銷售店。大創銷售的商品價格往往在1000韓元至3000韓元(約合5.22元至15.66元人民幣)之間。

       面對新形勢,韓國Homeplus、易買得、樂天瑪特三大連鎖超市採取了相似的應對之策:不再追求銷售全品類商品,而是將重點放在食品上。

       業內人士介紹,韓國大型連鎖超市通過數十年時間打造了龐大而緊密的銷售網絡,這使得它們在銷售新鮮食品、冷藏冷凍食品等方面,不僅比網購平台更具時效優勢,也往往更具價格優勢。

4月19日,人們在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邊的露天圖書館讀書、休閑。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

       一名樂天瑪特發言人告訴韓國媒體,該品牌的超市可以出售活螃蟹,但是網購平台往往隻能出售冰螃蟹才能以快遞方式發貨,二者的消費體驗有差距。

       一名易買得發言人說,該超市從源頭農場直接大批量訂貨,既能保障供應量,也能盡量保持價格穩定,優勢明顯。

       Homeplus披露,過去兩年間陸續把旗下31家綜合性超市改造為以銷售食品為主的門店,取得不錯效果,它們2023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5%。

       不過,市場瞬息萬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斷變化。首爾市政府今年4月一項調查顯示,約65.5%調查對象去年網購最頻繁的商品是食品。這也是該調查實施以來,食品首次超過服裝和化妝品,躍居首位。

       觀察人士表示,十多年前網購初興時,許多消費者不敢網上買衣服,怕尺寸或顏色不合適,但如今,精准色彩校正、尺碼參考、退換貨服務等解決了消費者擔憂,網購服裝銷量大增。

       全美永認為,消費者今后也可能更多轉向網購食品及雜貨,大型連鎖超市仍然面臨新的變數和挑戰。(楊舒怡)

  →→更多經濟新聞

(責編:吳三葉、周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