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牽手英偉達,韓國瞄准AI“全球前三”

2025年11月03日13:4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 環球時報記者 肖震冬】編者的話:全球人工智能(AI)芯片巨頭英偉達10月31日宣布,將向韓國政府及三星電子、SK集團、現代汽車集團、NAVER四家主要企業供應約26萬枚圖形處理器(GPU),這一消息在韓國政商兩界引發熱議。隨著英偉達加碼韓國市場,韓國制造、汽車、通信等支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或將迎來歷史性契機,被韓國媒體視為該國邁向AI主權國家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韓國打造“亞洲AI新樞紐”

  英偉達“牽手”韓國成為近期AI領域的重磅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31日的報道援引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的話稱,通過在工廠中部署英偉達的AI芯片,韓國的合作伙伴可以生產先進半導體、智能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等多種產品,這意味著韓國“現在可以將‘智能’作為新的出口產品。”報道還稱,通過與英偉達的合作,韓國政府將開啟建設“國家計算基礎設施”,這一概念也被稱為“主權AI”。

  美聯社10月31日報道稱,英偉達的GPU將幫助韓國企業通過AI提升制造工藝並加速先進半導體的開發。黃仁勛在與韓國商界領袖交流時認為,AI產業和先進計算能力正推動各行各業發生深刻變革,這也增加了對相關基礎設施和產能的需求。他表示,韓國在軟件、技術專長和制造業方面的優勢使其具備了競爭優勢。

  綜合韓媒報道,此次英偉達與韓國政府、企業間達成的合作協議旨在構建覆蓋制造、汽車、雲計算與數據基礎設施的“四大企業矩陣”。根據韓國政府規劃,首批約26萬枚GPU中將有5萬枚用於國家主權AI基礎模型和國家AI計算中心,其余則分配給三星電子、現代汽車集團、SK集團和韓國最大互聯網公司NAVER。

  長期以來,GPU被視為AI時代的“戰略物資”。它不僅是算法運行的底層動力,更是各國科技競爭中最具戰略意義的資源。根據英偉達官網顯示的內容,這些由公共和私營部門共同構建的基礎設施將為韓國汽車、電信等各行業實現AI驅動的經濟增長與創新奠定基礎,同時助力關鍵產業升級,例如幫助三星建設半導體AI工廠,與現代共同開發移動出行、智能工廠及端側半導體領域的AI技術。同時與韓國企業、政府合作推動6G、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

  在日漸激烈的國際AI競賽中,韓國一直渴望獲得更加重要的行業地位。韓國總統李在明自6月上任以來,面對貿易緊張局勢和全球半導體需求放緩,一直積極推動對韓國計算基礎設施和數字制造的投資。今年8月,韓國政府發布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發展藍圖的“新政府經濟增長戰略”,致力於使韓國發展為“全球人工智能排名前三的國家”。為推動經濟增長,韓國政府設立“30大先導項目”,包括15個“人工智能大轉型”項目和15個超級創新經濟項目。為支持相關項目發展,韓國政府計劃設立規模超過100萬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4.97元人民幣)的“國民增長基金”,用於投資人工智能等戰略產業和能源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技術和企業等。

  《韓國經濟》分析稱,通過與英偉達形成系統性分工與互補,韓國有望在AI算力版圖中佔據關鍵位置,縮小與中美之間的差距。尤其在美國限制英偉達對華出口高性能GPU的背景下,韓國憑借技術開放和產業集群優勢,或將承接部分全球AI需求,成為新的“算力聚焦點”和“亞洲AI新樞紐”。

  多重因素引發“AI焦慮”

  據美聯社11月1日報道,在10月30日到達韓國慶州參加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以來,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受到了堪比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搖滾明星般待遇”。作為本屆峰會的東道國,韓國想借此機會展示其在AI領域的雄心壯志。韓國《東亞日報》稱,韓國雖長期在制造業和存儲芯片領域具備優勢,但缺乏自主的AI算力平台,因此與英偉達的合作具有“歷史意義”。

  韓國《經濟日報》報道稱,韓國在AI產業的落后源於投資、人才、技術和生態等多重因素。

  在投資方面,韓國自2023年起的AI半導體專項預算僅約1萬億韓元,與中美投資規模差距很大。企業層面,韓國大企業雖在AI應用領域有所布局,但AI仍多被視作“附屬技術”,尚未形成以其為核心的產業結構。人才方面,韓國雖擁有首爾大學、KAIST等研究重鎮,但研究條件、薪資及科研自由度遠不及美國與中國,導致AI研究者嚴重流失。在技術層面,目前在韓國投入應用的AI大模型多是基於海外大模型基礎架構的二次開發,例如NAVER的HyperCLOVA和Kakao的KoGPT雖為韓國本土AI大模型的代表,卻均以美國OpenAI公司開發的大模型結構為藍本。這種追隨式創新模式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力。加之AI數據監管嚴格、風險投資不足、政策以補貼為主而缺乏生態支持機制,使韓國AI生態在創新鏈與應用鏈之間長期斷層。

  韓國《京鄉新聞》評論稱,面對美國與中國的強勢,全球多國對於“AI第三強”地位的競爭愈發激烈。截至今年年初,韓國科研機構與企業擁有的GPU總量僅約2000枚,AI基礎設施遠落后於中美。這一現實差距令韓國社會彌漫著深重的“AI焦慮”。

  《韓國經濟》援引英國研究機構Tortoise Media發布的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指數》內容稱,韓國的人工智能指數得分為40.3分,位列全球第六,落后於美國和中國。在民間投資額方面,韓國也遠低於美國和中國。

  韓國《朝鮮日報》此前發表社論稱,韓國的AI發展進程呈現碎片化,缺乏協同的國家戰略與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

  面對這種局面,韓國政府開始謀劃國家層面的AI產業戰略。據韓聯社報道,自李在明執政以來,韓國政府提出《AI國家戰略計劃》,涵蓋GPU基礎設施建設、AI高速公路、國家AI計算中心及AI人才培養體系等內容。韓國政府還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前五的算力體系,並實現國內AI自給率超過60%。此次英偉達宣布向韓國供應超26萬枚GPU,被視為李在明政府戰略布局的加速引擎。

  英偉達的選擇

  BBC報道稱,在與韓國的交易達成之際,英偉達也在努力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對自身的沖擊。2024年,中國市場佔據英偉達收入的1/10以上,但中國能否獲得英偉達高端AI芯片一直是兩國爭論的焦點。在中美兩國的貿易沖突中,英偉達被“夾在了中間”。

  受制於美國的出口管制升級,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高端AI芯片銷售受限,多款產品被迫停供。與此同時,在美國政府“制造業回流”政策下,英偉達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工廠啟動其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Blackwell的量產。黃仁勛此前表示,這是美國政府“再工業化”政策的體現,“我們正在讓制造業回到美國。”

  然而,多家韓媒認為,英偉達的所謂“美國本土制造”仍面臨現實障礙。韓國《東亞日報》認為,美國尚不具備高端半導體封裝能力,英偉達的產品仍需運回中國台灣完成相關制作流程。英偉達雖然宣稱其產品由“美國本土制造”,但供應鏈深度依賴亞洲。

  韓國業內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採訪時認為,英偉達之所以選擇與韓國達成GPU合作,是出於政治安全與產業效率的雙重考量。在中國市場受阻、“美國制造”計劃遭遇困難的情況下,韓國相對完善的半導體制造與AI基礎設施為其提供了穩定的增長支點。

  與此同時,中國正迅速完善AI芯片生態體系。中國正在形成覆蓋芯片設計、制造、封裝與應用的完整鏈條。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7年中國AI芯片年產能將達1.8萬片12英寸晶圓,滿足國內約四成需求。雖然在軟件生態上仍落后於英偉達,但中國正憑“體量優勢”實現技術追趕。中國已經打造了涵蓋芯片研發、算力中心與AI應用的縱深體系。與韓國相比,中國在政策持續性與資金投入方面更具結構性優勢。

  黃仁勛近日在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半導體與美國的差距已經非常微小。他認為,美方若繼續限制中國獲取先進AI芯片,最終將損害美國企業利益。開放合作、共享技術擴散才符合美國長期利益。

  報道稱,黃仁勛呼吁美國允許美企在中國“公平競爭”,這不僅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也有助於擴大其全球技術影響力。同時,他評價稱,中國政府持續推動市場開放,為外國企業提供投資與競爭機會,這對中美雙方而言“都是最有利的選擇”。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