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韓國特派記者 劉洋 曹思琦 林小藝 徐梓赫】編者按:早晨7點從首爾市市區出發,乘車沿高速公路向東南方向行進,要到接近中午12點的時間才能來到位於韓國慶尚北道的慶州。這座古代新羅王朝的都城被外界稱作“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也有人說它是“韓國的西安”,而即將在這裡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已經成為當地人口中“值得驕傲的大事”。
本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布:應大韓民國總統李在明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韓國慶州出席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這讓“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1年再次訪韓”成為韓國輿論場的焦點新聞。習主席即將到訪的慶州到底什麼樣?當地民眾怎麼看中國?在訪問消息正式宣布前,《環球時報》記者組已經帶著好奇走進了這座“新羅的古都”。
“歡迎中國游客”
車輛初入慶州,眼前並不是想象中大城市的模樣。道路兩旁不僅沒有高樓大廈,連建筑都很少,更多是綠意稻香,看上去很像是濟州島的風貌。車輛每到一個大路口,幾乎都會看到“APEC 2025 KOREA GYEONGJU(APEC 2025 韓國 慶州)”的標志或花壇,還有“Welcome to Gyeongju(歡迎來到慶州)”的標語,似乎在告訴外面的來客,這裡將有大事發生。

慶州街頭的APEC迎賓花壇。劉洋 攝

慶州街頭的APEC迎賓標語。劉洋 攝
“APEC會議即將舉辦,是慶州的大事,慶州能夠舉辦令人驕傲。”在慶州最知名歷史古跡之一的佛國寺外,十幾位韓國本地游客正圍坐在草地上野餐,享受周末午后的愜意時光,中國記者的到來和提問,顯得有些突然,但也打開了其中一位男士的話匣子。“因為APEC會議快要舉辦了,也因為韓國政府對中國游客簽証政策變得便利,外國游客,尤其是中國游客變多了,我們非常歡迎。對慶州來說,游客當然越多越好。”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這位韓國大叔口中的簽証便利政策,是指韓國政府決定從2025年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對中國團體游客實施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在此期間,中國3人以上團體游客可免簽入境韓國並停留15天。韓國政府的這一免簽舉措,被認為是對中國去年11月對韓國公民實行免簽入境政策的回應。這一免簽政策的實施,讓越來越多韓國年輕人選擇到上海度周末,張家界等中國熱門景點迎來的韓國游客也越來越多。而在首爾明洞街頭,《環球時報》記者也看到路邊的電子顯示屏上還出現“中國國慶長假 歡迎來到韓國”的漢字字樣。

明洞街頭的顯示屏上寫著“中國國慶長假 歡迎來到韓國”的漢字。劉洋 攝
“現在APEC會議臨近,我們餐廳的團體預約變多了,感覺因為免簽政策,中國游客也在變多。”在距離佛國寺不遠的一家韓式餐廳裡,老板說他很清楚APEC會議的重要性,“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到時候都會來”。不過對於政治與國際關系的話題,老板顯得有些回避。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與早就對中國游客實行免簽的濟州島相比,慶州的中國面孔算不上多,在佛國寺、國立慶州博物館等熱門景區,西方面孔的數量似乎還是多於中國游客,但慶州和中國的緊密聯系也不只是體現在游客數量上,比如在考古方面合作就非常多。
慶州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林承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所負責的研究所隸屬於韓國國家遺產廳,該所已與中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推動兩國在文化遺產研究與調查成果方面的交流。慶州APEC籌備支援團(組委會)禮賓宣傳科長朴將浩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慶州市目前與中國多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姐妹城市關系,交流十分頻繁,尤其是西安,兩國古城間的“姐妹城市”關系到今年已建立了31年。
“期待中韓關系開啟新篇章”
和徐周希相遇,是在慶州和白國際會議中心門外,這裡是即將召開的APEC會議的主會場。《環球時報》記者組到達這裡時,會場周圍還是一片繁忙景象,除了有部分工人在加緊施工,也有大巴車拉著韓國工作人員進駐會場。徐周希並不是工作人員,而是距離慶州大約1小時車程的韓國蔚山市市民,“慶州馬上就要舉行APEC會議了,到時候有事情來不了,所以想提前到這裡看一下會場,感受APEC會議的氛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徐周希這樣說。

10月12日,APEC會議主會場慶州和白國際會議中心外景。 劉洋 攝
由於尚在施工,慶州和白國際會議中心並沒有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現自己最終的樣貌,目前可以看到的情況是,會場主體建筑規模很大,外立面更多是玻璃結構,會場側面的牆體上有巨大的顯示屏,穿插播放著兩款分別以藍色和白色為底色的APEC會議宣傳海報。會場正門有一塊迎賓標識,上面除了寫著“GYEONGJU APEC 2025 KOREA”,還有一句韓文,大意是“最完美的APEC會議,與慶尚北道慶州市共襄盛舉”。

慶州APEC會議主會場外的標識。劉洋 攝
“韓國雖然很希望把APEC會議辦好,但也有很多擔心,尤其是對於韓美關系,在發生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美國工廠被突擊檢查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要韓國投資3500億美元的事件后,特朗普會在APEC會議上如何對待韓國,令人憂心。”在韓國採訪期間,《環球時報》記者聽到不止一位韓國學者表達這樣的擔憂。在車輛沿高速公路進入慶州后不久,路邊的顯示屏上就有李在明訪美與特朗普會晤的照片。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黃載皓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正因為韓美關系當前的局面,對中韓關系來說,此次慶州APEC會議也許會成為一個“拐點性”事件。
他解釋說,尹錫悅政府時期,在中韓關系方面存在一些負面舉動,李在明政府上台后,他本人多次批評首爾出現的反華示威活動,認為排外言論和歧視性言論損壞韓國的國格,背后則是韓國民眾受尹錫悅政府影響對華好感度有所下降的問題。而美國在關稅問題上對韓國施壓甚重,這樣逼迫韓國,未來會讓韓國民眾感受到相比於美國,中國對待中韓關系的真誠,會推動韓國外交對中國的“再發現”,促進中韓關系進一步提升。
“我知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來參加APEC會議,非常期待能聽到他的發言。”在會場外,徐周希的話和黃載皓的說法不謀而合。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韓國的外交除了美國日本,也應該和中國更加親近,她非常期待習主席的到來能為中韓關系開啟新的篇章。
得知記者來自中國的《環球時報》,徐周希還講述了自己和中國的淵源:“我丈夫的哥哥曾在中國工作過很長時間,因為公司派他去中國任職。在這期間,我聽他說了很多關於中國的事情。聽得越多,自然而然對中國的好感也越強了。另外,我小時候還看過很多中國電影,對中國一直有一種好感。后來,家裡有親戚去中國居住,聽到的中國相關消息越來越多,我對中國的好感就更增加了。其實我還從來沒去過中國,如果有機會的話,真的很想去看看。”
“令人期待的訪問”
如果隻從韓國媒體上看,“首爾近期出現的反華示威和李在明對此多次表達強烈反對”無疑是輿論關注的“大新聞”之一,似乎民眾對華好感度下降是李在明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但《環球時報》記者組此行在慶州和首爾採訪,同樣感受到了韓國民眾的對華友好態度,這是否是矛盾的?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韓國東亞研究所所長禹守根承認,中韓之間目前存在“官方釋善意,民間有雜音”的情況。在禹守根看來,當前中韓關系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需要管控的關系”,李在明政府致力於實現的平衡外交與自己提倡的“鳥類外交”思想不謀而合——鳥類因為平衡兩翼才能飛翔,韓國也必須在作為海洋勢力的美日與作為大陸勢力的中俄之間保持平衡,才能在國際上騰飛。禹守根認為,目前韓國國內部分民眾對華好感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中韓以往發生的外交爭端、媒體的失真報道,以及疫情時期造成的聯系斷裂與相互誤解的加深。
“首爾的那一部分人不能代表韓國,他們的規模是很小的。”談起李在明激烈批評的首爾反華示威,一位韓國學者這樣說。他同時也提醒中韓關系背后的經濟因素,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在產業鏈上升級越來越快,中韓經濟關系以往的將韓國的技術和資本與中國的勞動力和土地相結合進行生產的互補格局正在發生激烈變化,韓國民眾需要去適應,兩國需要探索新的合作機制。也正因如此,韓國很多人非常看重此次APEC會議以及中國領導人的到訪,尤其期待習近平主席對韓國進行的國事訪問能為兩國關系開啟新篇章。
就在《環球時報》記者撰寫這篇報道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韓國出席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韓民族新聞》《朝鮮日報》等多家韓國媒體都提到,習主席上次訪問韓國是在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1年再次訪韓”第一時間成為韓國輿論場的關注焦點。
韓國學者黃載皓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非常關注習主席對韓國進行的是國事訪問這一事實,同時期待兩國領導人通過此次訪問建立更好的互信,韓中有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等一系列議題值得關注,令習主席的訪問尤為值得期待。
本月13日,由人民日報社和韓國每經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中韓媒體合作論壇在韓國首爾舉行。中韓兩國近百名媒體代表、外交使節、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圍繞“中韓合作 智創未來”主題深入交流,探討兩國媒體在新時代的責任與使命,推動相關領域交流合作,助力深化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由人民日報社和韓國每經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2025中韓媒體合作論壇在韓國首爾舉行。薛珂 攝
中國駐韓國大使戴兵在主旨發言中建議韓國媒體,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擺脫“有色眼鏡”,防止“內病外治”,避免“歧視排外”。戴兵表示,中韓互為重要近鄰和合作伙伴,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現實利益深度相融。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加強友好合作始終是最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選擇。“我注意到,近日韓國多家媒體刊文呼吁不要將中國因素引入政黨爭斗。”戴兵說。
事情似乎也確實在發生變化。同樣在10月,一向被認為是親美陣營保守派媒體的韓國《朝鮮日報》連續刊發多篇社評,關注對比中韓各自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中國飛速發展的原因,並積極肯定中國共產黨的治國能力與中國的體制優勢。這在韓國保守勢力與進步勢力分野明顯的輿論場上並不是常見的情況。
即將乘車離開慶州返回首爾,在車上讀著韓國媒體的評論,《環球時報》記者不經意間看到路邊有一座瓦當形態的灰色雕塑,主體形象刻畫的是一張笑臉。記者問同行的韓國朋友這張笑臉的含義,韓國朋友提醒,慶州APEC會議標識就用了這張笑臉,它是“新羅的微笑”。

在慶州國立博物館展出的被稱為“新羅的微笑”的瓦當。 劉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