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韓媒體合作論壇

2025年10月14日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與會嘉賓閱讀民調報告。

  本報記者 萬 宇攝

  2025中韓媒體合作論壇現場。

  環球時報記者 薛 珂攝

  同舟共濟 開拓未來

  韓國每經傳媒集團會長 張大煥

  當今世界正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新興產業正在改變人類生活。韓國和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親密伙伴,更是需要共同開拓未來的鄰居。

  媒體應發揮指明方向、增進信任的作用,客觀傳遞產業經濟變化,幫助企業和民眾更好地相互理解。此次論壇聚焦產業大轉型時代的兩國合作,期待企業家和專家們的真知灼見成為未來合作的指南針。

  中國有個成語叫“同舟共濟”,意思是同乘一條船,一起渡過江河。希望此次論壇成為踐行這一精神的起點。每經傳媒集團將繼續與人民日報社一道,開創韓中媒體合作新篇章,助力創造兩國人民夢想的美好未來。

  探索面向未來的合作

  韓國前國會議長、首爾大學國際研究生院特聘教授 朴炳錫

  今天這個論壇,意義深遠。

  過去,韓中經濟在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基礎上快速發展,韓中關系發展的核心基礎是經濟合作。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數字和能源領域的轉型,這與韓國的發展戰略相契合。全球市場很大,我們應該探索面向未來的合作。

  韓中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應盡快達成協議。如果不能達成最高標准的共識,那麼降低部分標准完成第二階段談判也很好,可以將沒有達成協議的部分放到第三階段談判。

  無信不立,是全球大變局下兩國應當永遠銘記的箴言。

  與時俱進,推動中韓關系再出發

  中國駐韓國大使 戴 兵

  中韓互為重要近鄰和合作伙伴,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現實利益深度相融。加強友好合作始終是最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選擇。

  在兩國元首戰略引領下,中韓交往合作重趨活躍,雙邊關系迎來改善發展的機遇。同時要看到,這些年中韓各自發展和國際地區形勢都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雙方都需要與時俱進地重新認識彼此,推動中韓關系再回首、再認識、再出發。

  中國蓬勃發展、日新月異,創新引領、綠色賦能,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獨立自強、胸懷天下。希望中韓媒體本著相互尊重、公正客觀的態度報道彼此,多關注兩國交往合作的積極成果,多發掘報道雙方之間的溫情友好故事,為兩國關系改善發展提供正能量。

  借力人工智能 引領行業變革

  韓國雅樂佳公司首席執行官 金鐘潤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必將重塑世界。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創新的不確定性逐漸消散,創新的速度和影響力也隨之加快提升。

  創新通常以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作為第一步,隨后進入全面的服務擴張階段。推動創新的主角也從基礎設施投資公司轉變為服務公司。創新方向是空間限制減弱,無限信息傳遞。在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中,最關鍵的因素在於獲取高質量數據。

  雅樂佳是一家基於人工智能的全球技術公司,提供數據平台以變革全球旅游行業。公司已將其人工智能數據創新推廣至眾多國家和地區,並將持續引領全球旅游行業的變革。

  促進雙向奔赴 深化相互了解

  小紅書副總裁 湯維維

  隨著中國不斷優化過境免簽政策,中外交流日益密切。不久前,韓國對中國團體游客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正式生效。中韓相互擴大開放的舉措,不斷推動兩國民眾深化相互了解。

  很多韓國友人帶著探索的熱情到中國旅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真實的見聞、感受,與中國網友積極互動,在網絡興趣社區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橋梁。中國網友在小紅書上可以通過真實、立體的內容更深度地了解韓國,讓兩國網友間的跨國交流成為雙向奔赴。相信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社交媒體上中外網友友好交流的內容會越來越多,為中韓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正能量。

  以旅游為紐帶 推動民心相通

  攜程集團副總裁 陳冠其

  旅游是推動國際人文交往、增加理解與交流的紐帶。攜程集團作為中國領先的一站式旅行服務平台,致力於為全球億萬旅行者提供優質服務,共建美好世界。

  密集出台的政策紅利為中韓旅游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近期,韓國對中國團體游客實施臨時性入境免簽政策后,中國游客赴首爾的旅游產品搜索量增長七成。自去年11月中國對韓國公民實施免簽入境政策以來,韓國民眾來華旅游熱情持續升溫,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韓國來華訂單用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125%。

  我們相信,在免簽政策的推動下,中韓游客的雙向奔赴將不斷升溫。攜程將繼續以高品質服務,助力中韓人文交流,推動民心相通。

  拓展市場合作 實現共同發展

  韓國宏浪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金民教

  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長,但由於各種制約因素的存在,機器人數量的增速尚不及市場預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人工智能技術與人形機器人引入門檻較高,限制產業整體創新。

  宏浪機器人為客戶提供定制機器人的引入及自動化一站式支持服務,致力於解決企業在機器人引入過程中遇到的核心障礙。機器人產業類似汽車產業,需要眾多企業共同合作。中國在機器人設計、研發、制造等領域有較強實力,也有許多成功案例。兩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合作,有助於構建機器人產業生態系統,助力兩國的經濟更上一層樓。

  加強技術創新 探索智能邊疆

  智元機器人合伙人 姚卯青

  智元機器人創立兩年多來,始終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智元已發布全系列多款機器人產品,建成規模化生產線與機器人訓練場數據採集中心,在具身智能相關算法領域實現多項創新。

  為破解數據難題,智元去年底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我們以開放之姿推動行業共同發展,選擇“栽下第一棵樹”,願其成長為一片“森林”。

  具身智能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更是與全球並肩探索的智能邊疆。期待與各國同行攜手,共同探索這一前沿領域,讓技術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創造更多價值。

  堅持開放共享 賦能智能制造

  羚數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郭文蔚

  作為工業人工智能的踐行者,羚數智能始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合作共贏為目標,推動亞太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

  堅持技術落地,賦能智能制造。羚數智能聚焦工業大模型在半導體、船舶海工、汽車等關鍵領域的深度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向“懂行決策”邁進。我們即將在韓國落地標杆試點項目,攜手韓國企業將人工智能融入生產制造全流程。

  深化產學研協同,夯實人才根基。我們將與韓國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聯合研發,加速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架設合作橋梁,共繪智能未來。羚數智能願做亞太工業智能化進程中的連接者,堅持開放共享,推動技術互通、生態共建。

  加強文化交流 化解認知偏差

  韓國檀國大學政治外交學系教授 金珍鎬

  悉心維護韓中兩國關系,對雙邊發展大局至關重要。

  兩國媒體應跳出短期視角,秉持實事求是精神,明晰自身角色定位,不與國際政治現實博弈簡單綁定,而是以長遠視野推動雙邊合作走深走實。

  實地走訪中國山東等地可發現,山東的飲食文化、禮節傳統與韓國相似,且眾多在韓華僑源自山東。雙方可依托這一文化聯結,加強區域文化交流,從共同文化根基中汲取共鳴,深化彼此理解。

  與此同時,自媒體對輿論塑造作用顯著,建議兩國主流媒體攜手開展自媒體合作項目,引導輿論正向互動,化解認知偏差,為韓中關系持續注入正能量。

  著眼共同利益 推動兩國合作

  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地區戰略學特聘教授 朴漢真

  韓中兩國在交往中應著眼於務實可行的發展路徑,積極推動可持續的合作模式。建議從具體領域著手,由小及大、逐步擴展,持續積累互信與合作成果。兩國在數字技術、文化產業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勢,兩國可通過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創新文化產品與服務,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內容。

  建議兩國媒體搭建聯合研究與交流平台,聚焦文化內容創作、技術融合與產業化實踐,推動實質性項目落地。此類倡議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更易於推進和實施。希望通過具體、可行的合作,為兩國關系注入穩定性和建設性。

  (本報記者王莉、強薇、萬宇、杜一菲,人民網記者吳三葉,環球時報記者曹思琦、林小藝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5年10月14日 第 08 版)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