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為什麼韓國人明知一些書本內容淺顯卻仍持續購買?

2025年09月26日09:18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韓國先驅報》9月22日文章,原題:為何韓國人明知書本淺顯卻仍持續購買 2018年,《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一書面世,在韓國出版界掀起了罕見的風潮。這本書兼具回憶錄與心理對話的性質,基於作者的抑郁症經歷而寫成,被書店歸為“韓國隨筆”。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以真誠而脆弱的個人敘事脫穎而出。

  7年過去,這一類目卻已大不相同。如今,韓國各地的書店裡,一排排色彩柔和的書籍整齊擺放,書頁上充斥著類似的句子:“僅僅存在,你就已經足夠。”“即使停下腳步,也是前進的一種。”“幸福就藏在尋常日子裡。”業界將這些作品統稱為“治愈隨筆”。它們篇幅短小,由簡短段落或零散語句構成,方便快速翻閱。與基於真實人生經歷的回憶錄不同,這類隨筆更像是“可引用的語句合集”,而非完整的敘事。

  如今,韓國最大幾家連鎖書店的月度暢銷榜上,前十名中總有兩三本是“治愈隨筆”。根據連鎖書店“Yes24”的年度報告,2023年韓國共出版了4200多本隨筆,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自2019年以來,“韓國隨筆”的銷量增長了30%以上,而非虛構類和翻譯文學等類別卻停滯不前。“這對出版商來說是最穩妥的選擇。”一位大型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匿名表示,“你不需要人物,不需要研究,也不需要故事。關鍵在於句子是不是能被熒光筆畫下,看起來好不好拍進Instagram。這就是如今的標准。”

  對讀者而言,吸引力幾乎與文學質量無關,而在於購買本書所象征的意義。“我並不指望它們改變我的人生。”一位從事藥劑師工作的韓國讀者說,他買過幾本這樣的隨筆。“我知道這些句子很模糊。但當我買下它時,就像是給了自己一個休息的許可。”在韓國,這個舉動確實有分量。買書依然帶有文化上的正當性。韓國首爾女子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正妍解釋道:“書在韓國依然是嚴肅的象征。所以當人們花約1.6萬韓元(約合81.3元人民幣)買一本隨筆時,他們買的不只是文字,而是買到一種對自己說‘我在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照顧自己’的權利。”

  這也解釋了為何讀者即便意識到這類書內容空洞,仍不覺得受騙。交易本身是清醒的,他們知道書頁裡多是陳詞濫調,但這筆恰到好處、足夠讓人感覺“有分量”的花費為他們帶來了社會認可的自我療愈方式。心理學家則認為這既有益處,也存在風險。“當人們處在巨大壓力下,他們並不需要嚴謹的分析。”韓國延世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李東龜說,“他們想要的是能一眼吸收的文字,幾乎像咒語一樣。這能緩解孤獨感。但要區分快速安慰與真正康復的不同。危險在於人們誤以為這些句子能替代治療。”

  然而,並非所有讀者都對“隨筆”寬容。“這就像心靈的快餐。”韓國慶熙大學歐洲文學研究生尹同學說,“易於吞咽,瞬間滿足,被包裝成滋養心靈的食物,但大多只是空熱量。我不責怪人們去買,但如果這成為我們精神上的主食,那才令人擔憂。”而出版商對此需求心知肚明。那位匿名編輯補充道,“一個有20萬粉絲的網紅,幾個月內就能被包裝成作家。書本身不需要深度,他們的受眾天然就是市場。”(作者文俊賢,朱迪譯)

  →→更多社會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