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9月1日,韓國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對美出口錄得自2020年5月疫情沖擊以來的最大跌幅,鋼鐵、二次電池等主力行業全面受壓,凸顯美國政府高關稅政策的沖擊效應正逐步顯現。同時,韓國最新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也顯示,制造業活動連續7個月萎縮。韓媒指出,雖然韓美兩國已於7月30日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將韓國“對等關稅”從25%下調至15%,但有人擔憂由此帶來的沖擊才剛剛開始。 而韓美圍繞3500億美元投資承諾的分歧也給未來經貿關系蒙上陰影。
15項對美出口主力品類中,11項出現下滑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下簡稱“產業部”)9月1日發布的《8月進出口動向》報告,韓國8月出口額為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連續3個月保持增長。
而在主要市場中,韓國對美出口因汽車、通用機械、鋼鐵等主力產品出口承壓,同比下降12.0%至87.4億美元。此前,韓美兩國在7月底達成貿易協議,決定將關稅從25%降至15%。該協議原定於8月7日生效,但截至目前美國尚未下達正式行政命令,韓國產汽車仍面臨25%的高關稅。
數據顯示,在韓國對美15大主力出口品類中,有11項出現下滑。其中鋼鐵同比驟降32.1%,成為受沖擊最嚴重的領域﹔普通機械下降12.8%﹔二次電池下降23.7%﹔適用25%關稅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出口分別下滑3.5%和14.4%。
韓國《中央日報》稱,今年 6 月(-0.7%)和 7 月(1.5%)韓國對美出口雖受關稅影響仍表現相對穩健。而8月份是韓國兩年來首次對美月度出口額跌破90億美元。韓國產業部貿易政策官徐嘉嵐分析稱,此前達成的關稅協議與韓美首腦會談未能立即緩解貿易壓力,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的影響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顯現。報道進一步稱,若美方繼續拖延達成的關稅協議,韓國企業遭受的損失恐將持續擴大。
據韓國銀行(央行)預測,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不確定性將導致韓國GDP增長率今年下降約 0.13 個百分點、明年下降約 0.16 個百分點。上月 29 日,韓央行將韓國今年GDP增長率預估為 0.9%。報告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壓制出口動能,也抑制經濟主體信心,從而對韓國經濟整體產生傳導效應。
半導體出口環境也面臨惡化
另一方面,未被美國列入加征關稅清單的對美半導體出口,因數據中心等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增長,上月出口額達8.1億美元,同比激增 56.8%。不過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美國加征半導體關稅前企業提前備貨帶來的暫時性需求。即便美國未來給予韓國最惠國待遇,半導體關稅稅率預計至少達 15%,出口環境惡化在所難免。
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院長張相植指出:“半導體的景氣階段短期內會持續,但如果美國開始征收品目關稅,目前的出口上升勢頭很可能會有所放緩。”
在關稅不確定性和全球貿易風險持續加重之際,韓國制造業的景氣狀況也同步惡化。數據顯示,韓國8月制造業PMI為48.3,連續7個月低於榮枯線50,顯示制造業總體處於收縮區間。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第一次官文慎鶴在接受韓聯社TV採訪時直言,未來出口條件不容樂觀。關稅沖擊、保護主義擴散以及全球供應過剩,都可能惡化韓國出口環境。有韓國外交消息人士警告,僅汽車關稅已構成強壓,若再覆蓋半導體和醫藥品,打擊力度將增加3倍。
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承諾陷入膠著
同時,韓美圍繞3500億美元投資承諾的分歧令雙邊經貿關系雪上加霜。據悉,美方表示需看到韓國為降低關稅承諾的3500億美元投資具體實施方案后,才會考慮履行承諾下調汽車關稅。
《韓民族日報》報道稱,韓國政府計劃將其中1500億美元投向造船業,其余2000億美元用於半導體、核電、電池、生物和核心礦物等戰略產業,並強調直接投資不足5%,大部分為擔保額度。但特朗普政府堅持要求韓國提供“可自由支配的資金”,相當於讓韓國開可任意填寫的“空白支票”(由美方決定用途),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中央日報》稱,這一分歧也是韓美首腦會談未能發表成果文件的原因之一。美方要求在3500億美元投資中大幅提高直接投資比重,明確3500億美元投資的執行方式,並表示如果不接受這一條件,就不會把汽車關稅等內容寫入文件,結果雙方未能達成共同聲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採訪時甚至揚言,韓國和日本的資金將共同構成9000億美元的“國家經濟安保基金”,用於美國基礎設施建設。此番言論引發韓國輿論反彈,政府人士直言“談判中從未出現過這種概念”,認為美國單方面公開投資方案是施壓手段。
韓汽車業人士稱,汽車業與眾多零部件供應商相互關聯,即便虧損也無法立即停止生產和出口,若最終協議遲遲無法落地,韓國汽車“賣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困境將難以緩解。徐嘉嵐表示:“若關稅下調時間推遲,最終只能通過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來應對,可能進一步引發需求萎縮等負面影響。”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