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韓國銀行(央行)8月31日發布《近期強降雨和酷暑對增長與物價的影響》報告,警告極端天氣已成為沖擊韓國經濟的重要不確定因素。氣候災害不僅推高物價,還削弱增長潛力,若缺乏系統性應對,可能對長期增長造成壓力。
報告稱,7月極端降雨與高溫對主要農產品造成顯著沖擊。菠菜、紫蘇葉、桃子、西瓜等農產品受災減產,品質下降。同時,海水溫度升高導致魷魚等需求量大的水產品捕撈和養殖出貨減少,推動7月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7.3%。據韓國央行估算,這一輪沖擊將使第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升0.3個百分點,全年上漲0.1個百分點。
極端天氣的沖擊不僅限於農業和餐飲業。建筑工地頻繁停工或延誤,面對面類型的服務業同時承受成本上升和消費疲軟的壓力。韓國央行表示,自2023年以來連續3年的創紀錄強降雨和酷暑已顯著削弱經濟動能。數據顯示,在強降雨和酷暑集中出現的第三季度,本世紀20年代經濟增速平均比上一個10年低0.1個百分點,年均下降約0.04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5年間,韓國年均強降雨天數(每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達到49天,比本世紀初增加23.9%﹔酷暑天數(日最高氣溫超過33℃)平均為67天,比本世紀初增加44.9%。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顯著改變了經濟運行環境。
報告強調,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已不僅限於短期波動,而是通過人員和財產損失、生產設施破壞以及勞動生產率下降,長期壓制潛在增長水平。過去幾年,韓國夏季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因氣候災害減少0.1個百分點,氣候風險正在從“突發沖擊”演變為“結構性風險”。
報告指出,韓國現有基礎設施多依據過去的氣候條件設計,在極端天氣面前脆弱性日益凸顯。報告呼吁韓國政府將長期氣候變化情景納入基礎設施規劃和災害應對機制,尤其要關注人口密度低、財政能力有限的中小城市和鄉村地區。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極端天氣將繼續推升通貨膨脹並拖累增長前景,韓國經濟的結構性風險將加劇。
韓國央行的警告正值關稅不確定性對韓國經濟造成的負面效應日趨顯現之際。9月1日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韓國8月出口增速放緩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出口額同比增長1.3%,低於經濟學家預測的3%,增速較7月明顯回落。對美出口驟降12%,跌幅達到疫情以來最差紀錄,汽車、機械和鋼鐵產品均受拖累。
韓國央行上周警告稱,即便達成貿易協議,美國更高關稅仍將造成“重大”經濟沖擊,韓國央行特別提到,相較於競爭對手出口商,韓國面臨更大幅度的關稅上調,且對特定產品關稅的敏感程度較高。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