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韓國總統直屬的國政企劃委員會13日在原總統府青瓦台發布《施政五年規劃方案》,提出未來五年在政治、經濟、社會、外交及安全等五大領域推進123項國政課題,並配套追加投入210萬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5.2元人民幣)的財政投資計劃。這是李在明政府上台70天內首次公布系統性施政藍圖,韓媒認為這顯示了其在時間緊迫下確立政策路線的決心。但方案發布后,多家韓媒分析稱,方案的后續推進仍然面臨挑戰,資金籌措、法規制定等問題難以忽視。
“邁向全球AI三大強國”
這份方案被視為李在明政府的首個施政綱領,核心在於重塑政治權力格局,並以AI(人工智能)為龍頭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據韓聯社介紹,在123項國政課題中,“修憲”被列為一號任務。國政企劃委員會表示,為體現國民主權的憲法精神,將推動樹立新的憲政體系。
經濟發展戰略方面,“邁向全球AI三大強國”被列為核心目標之一。方案提出“技術主導增長”“全民共享增長”“公平增長”三大戰略方向,潛在經濟增長率突破3%,中長期力爭到2030年躋身全球科技“前五強”。韓國計劃構建全國性AI高速公路,推動產業、地區、公共服務的“AI大轉型”﹔建立獨立AI生態系統,搶佔下一代AI半導體及原創技術,提前確保5萬片尖端GPU(圖形處理器)﹔積極開放公共數據,推動半導體和二次電池產業創新,並在AI、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引入“零監管”和特區制度。
為支持這些目標,韓國政府將設立規模100萬億韓元的“國民成長基金”,重點投資AI、生物健康、“K文化”、軍工、氣候技術等未來戰略產業,並推進能源高速公路和RE100(用電100%來自可再生能源)產業園區建設,同時力爭邁向KOSPI指數5000點時代,躋身世界五大文化強國行列,實現文化市場規模300萬億韓元、相關產業出口50萬億韓元、年吸引外國游客3000萬人次。
“如果秋天能收獲一石大米,現在當然要借種子播種”
社會政策課題主要涉及公共醫療、勞動法改革及氣候政策,包括強化公共醫療體系、將工傷事故死亡率降至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明文規定“同工同酬”等。但李在明競選承諾中新設“氣候能源部”的方案並未出現在此次五年規劃方案中,相關能源與氣候政策多被歸入經濟、產業領域。韓國《京鄉新聞》援引部分環境團體的批評稱,氣候與環境相關內容僅佔8項,而且多為原則性表述,缺乏具體減排目標。
彭博社13日報道稱,李在明在競選期間承諾改善民生可負擔性與社會平等。由於當前經濟增長放緩,債券市場可能會密切關注該計劃對政府財政管理能力的潛在影響。韓國經濟還面臨與美國貿易協議的逆風,該協議對韓國對美出口商品征收15%的關稅。
據國政企劃委員會估算,落實上述國政課題需在五年內追加投入約210萬億韓元,計劃通過“擴充稅收”和“高強度支出效率化”分別籌集94萬億和116萬億韓元,以避免增加財政負擔。然而,《韓國日報》分析稱,包括恢復大股東資本利得稅在內的稅收擴充方案面臨阻力,落實前景存疑﹔歷屆政府在削減支出方面鮮有實績,資金能否如數到位仍有不確定性。13日,李在明以“如果秋天能收獲一石大米,現在當然要借種子播種”作比喻,暗示可能通過國債融資支持項目。
韓媒剖析潛在風險
韓國《中央日報》報道認為,在國家債務已超1300萬億韓元、近一年增加120萬億韓元的背景下,大規模舉債或加劇財政風險。《首爾新聞》同時表示,相關戰略雖然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前提,但民間資本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在當前因《商法》修訂、《黃色信封法》等勞資立法導致企業界信心受挫的情況下,要調動民間積極性並非易事。
與此同時,韓媒也關注執行層面的障礙。《京鄉新聞》認為,這份規劃涵蓋面廣、改革色彩濃,但宏大的目標若缺乏清晰執行路線,可能難以落地。《韓國日報》的社論認為,若缺乏優先級排序與部門責任落實,可能淪為口號式施政,應剔除優先級低或爭議大的項目。
除資金與執行方案外,《首爾新聞》還批評此次未同步公布政府組織調整方案,可能與部門利益博弈有關,若政府輪廓長期未定,將削弱國政執行力。評論稱,為避免重蹈以往政府“計劃漂亮、落實乏力”的覆轍,李在明政府需盡快確定政策優先順序,協調部門與民間力量,並制定靈活且細致的執行計劃,才能讓國政課題結出實質成果。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