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7月21日文章,原題:韓國的性格測試熱反映了內心的掙扎 在韓國,性格測試正成為“自我介紹”的新方式。33歲的公司職員金某在一次相親中自我介紹說,自己是“INFP型人格”(調停者型人格)的“egen男”(偏陰柔、細膩特質)﹔對方則回應自己是“ENFP型”(競選者型人格),還帶點“teto個性”(偏陽剛、強勢特質),兩人一拍即合地說“好像挺合得來”。另一位受訪者宋女士則是在與丈夫頻繁口角后,偶然做了依戀人格測試。“原來我是焦慮型依戀,他是回避型。測試結果讓我明白我們為什麼總是合不來。”
像這樣用各種性格測試來定義自己、理解他人,已在韓國越來越普遍。其中最受歡迎的測試是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它將人分為16種人格類型。根據谷歌搜索引擎的數據,在過去5年中,“MBTI”一詞在韓國的搜索量全球第一,幾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兩倍。還有通過性激素分化衍生出“egen”和“teto”兩種類型,以及剖析親密關系行為模式的依戀人格測試。此外,“高敏感人群(HSP)測試”“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測試”以及“五大人格測試”等也廣受歡迎。一項調查顯示,1573名受訪者中有66.8%表示自己做過MBTI測試。對於測試准確性,有59.5%的受訪者相信這些測試對他們現有的人際關系產生了直接影響。
當我們將文化與社會背景納入考量,這種現象就不難理解了。批評者認為,韓國是一種“高語境文化”的社會,人們長期處於觀察他人、揣測意圖的壓力之下,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使個體難以真實表達自我。在這種環境中,性格測試為人與人之間建立連接提供了便利。
不確定的未來、巨大的焦慮和情感的消耗,進一步助長了人們對性格測試的依賴。當外在工具能將內心感受具象化、語言化時,生活就不那麼沉重了,人們可以從中找回自信與存在感。韓國慶熙大學社會學教授宋在龍表示:“性格測試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前輩’或‘姐姐’們在人生中的角色。在一個將‘成功’視為終極目標的國家中,許多人早已為各種結果做好准備。而這種對成功的渴望,與市場營銷聯手推動了性格測試的普及,並使其始終保持熱度。”(作者俞正仁等,魏思均譯)
→→更多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