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經濟低迷給個體經營者帶來的困難明顯顯現,因生意慘淡而倒閉的韓國企業比例已接近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水平。”韓聯社報道稱。韓國國稅廳6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申報停業的商戶(含個人和法人)數量首次突破100萬,達到100.82萬家,創下自199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韓國商戶停業率自2023年起連續兩年上升,2024年達到9.04%,即平均每10家營業體中就有近1家當年停業。其中,“經營狀況不佳”為主要停業理由,相關申報商戶達50.62萬家,佔比50.2%,為2010年以來的首次。
停業者在與內需密切相關的行業中尤為突出。在全部52個行業中,零售業和餐飲業合計佔停業總數的45%左右。具體來看,零售業申報停業的商戶達29.96萬家,佔比29.7%﹔餐飲業佔比為15.2%。
此外,由於韓國國內經濟嚴重低迷,很多個體戶無力償還債務。根據《中央日報》援引韓國央行數據,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弱勢個體戶的貸款逾期率達12.24%,創下自2013年第二季度(13.54%)以來的最高水平。
韓國經濟產業研究院經濟研究室長金光錫表示,“高利率、高物價持續導致實際收入減少,並引發了零售銷售、餐飲店消費減少”,“建筑景氣也史無前例地低迷。”
面對個體戶持續“倒閉潮”,韓國政府緊急加碼財政支援,試圖“托底”民生。李在明政府6月4日推動規模達31.8萬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5.24元人民幣)的第二次補充預算案獲得國會通過,其中專門用於發放“民生恢復消費券”的預算高達12.17萬億韓元,每人最高可領55萬韓元,旨在激活家庭支出、提振消費信心,並緩解個體戶經營壓力。此次預算案還包括對拖欠債務7年以上、金額在5000萬韓元以下的個體戶予以債務減免。
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些財政“急救”措施只是臨時止血,並非結構性解藥。韓國社會普遍呼吁政府盡快制定系統性的“退出戰略”,調控個體戶數量過剩問題。金光錫強調,韓國個體戶長期處於“多創業、多倒閉”的惡性競爭局面,加上高齡人口創業比例偏高,就業崗位不足等結構性矛盾,需要從中長期制度設計上予以應對。(黎枳銀)
→→更多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