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4月29日文章,原題:二三十歲年輕人跑步的“心價比” 據統計,4月27日舉行的“首爾半程馬拉鬆”有71%的參賽者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2023年的這一年齡段比例為59%,人數在兩年內出現了激增。
有報道稱,隨著近期年輕一代把跑步當作“業余愛好”,韓國社會上出現了“心價比”一詞,意思是“對心理滿意度和實際價格進行比較”。
疫情時期,二三十歲的高爾夫球入門者大幅增加,高爾夫球場隨之繁榮起來。甚至出現了“高爾夫+青年”的流行詞。高爾夫既費錢又費時,但在不能去海外旅行、室內運動設施也關門的情況下,在綠色的草坪上穿著漂亮的高爾夫服揮杆,並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被年輕人認為是和價格相比心理滿意度很高的“心價比消費”。
疫情結束后,年輕的高爾夫球玩家銳減,因為可以去海外旅行了,又貴又難的高爾夫的“心價比”驟然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將視線投向了低成本的跑步、登山等運動。集體跑步的“跑步組”、獨自跑步的“獨跑族”等跑步文化擴散開來。
計算“心價比”屬於在經濟不景氣時期突顯出來的消費行為。因為錢不夠用,所以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收獲最大的成效。對於囊中羞澀的年輕一代而言,就更不用說了。人們在按照性價比、“心價比”進行合理消費。不少韓國企業也憑借在年輕人中的“心價比”競爭力優勢迅速成長起來。
韓國年輕人還會為“我心比”打開錢包。消費的判斷標准不是價格,也不是性能,而是“自我的心理滿意度”。在吃過苦的父母一代看來,應該省下每一分錢來買房子,而需要籌謀未來的子女一代卻喝著比午飯錢更貴的咖啡,這讓他們無法理解。
雖然不是有錢人,卻有不少年輕人為了滿足心理需求去最高級的餐廳吃飯。吃著便利店盒飯度日的年輕人,為了照顧小狗、小貓而花大價錢買寵物飼料。他們是早早放棄了一些遙不可及的消費目標,追求“小確幸”(小但確實的幸福),為“小奢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奢侈)打開錢包,從而獲得心理安慰的“我心比”消費者。
以前,根據不同的特定年齡段或性別會出現典型的消費模式,而現在隨著對個人喜好的重視,消費行為也變得難以預測。首爾大學金蘭都教授的研究小組將其形容為“雜食性動物”的消費趨勢。為了抓住這些復雜多變的消費者,企業也越來越需要開動腦筋、迅速行動。(作者姜京希)
→→更多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