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先驅報》3月30日文章,原題:韓國人眼中“反對閑聊”的理由 澳大利亞人艾娃·米勒是一位韓劇迷。去年7月,她前往首爾,想通過旅行深入體驗真正的韓國文化。她住在一家青年旅舍,試圖與當地人互動,但每次開啟對話時,對方都只是簡單應答,談話總是不如她期待的那樣。“大家都安靜地吃飯、洗碗,幾乎沒有眼神交流。”米勒這樣回憶她在旅舍與其他住客嘗試交談的經歷,她曾試圖在一家咖啡店和店員搭話,但也以失敗告終。這讓她得出一個結論:與韓劇中常見的情節相反,現實中的韓國人並不會在非必要的時候主動與陌生人搭話或交朋友。
米勒的觀察並非個例,許多來韓國的游客也表示遭遇類似的“文化沖擊”。例如,韓國的一款美發預約應用軟件中就設有一個特別的選項,允許用戶在理發時提前告訴發型師“不想聊天”。類似的功能也出現在打車軟件,乘客可以在下單前選擇“噓!安靜點。我不喜歡不必要的對話”,以避免與司機交談。
那麼,為什麼許多韓國人不習慣,甚至排斥與陌生人閑聊呢?26歲的研究生方恩靜表示,她覺得與陌生人進行“一次性”對話“沒有意義”,因為這並不會發展成長期關系。
韓國上班族則認為在職場上已承受足夠的“禮貌壓力”,因此在工作之外更想避免同樣的社交情境。36歲的上班族韓東鎮覺得,閑聊像是工作的延伸。“上班族都戴著‘社交面具’,每天都要對不同的人保持禮貌和專業,在咖啡店或餐廳,我隻想好好放鬆。”
32歲的沈汝珍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她認為閑聊雖然有助於“破冰”,但有時也會侵犯隱私。“我帶著孩子出行時,有人會夸我兒子可愛,我會很開心。但有些人卻問我丈夫是做什麼的,或者我們有沒有打算再要一個孩子,這讓我很不舒服。”
專家將這種現象歸因於文化與歷史背景。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東龜表示,韓國傳統上是緊密的社區文化,人們從學校、職場等圈子中建立穩固關系,對圈外人則設有明顯界限。隨著韓國的工業化發展,這種緊密關系逐漸瓦解,但人們對陌生人的態度卻並未隨之改變。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心理學教授金敬善認為,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中更為明顯。相較於重視面對面溝通的老一代,年輕人習慣線上交流。“對年輕人來說,線上交流可以延遲回復或直接屏蔽對話。但面對面和陌生人交談時,你無法預測對話會如何發展。那些不喜歡閑聊的人,大概就是不想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作者崔在熙,朱迪譯)
→→更多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