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整條“價值鏈”一同轉移至海外 “K-制造”正在去韓國化

2025年03月28日08:5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楊舒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雯】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日前向美國總統特朗普送上的一份價值210億美元的投資“大禮”,在韓國引起持續震動。韓國業界普遍認為,一些韓國大企業或將陸續增加對美投資,引發對韓國制造業根基可能被徹底動搖的擔憂。

  “K-制造”在美投資150萬億韓元

  韓國《朝鮮日報》26日報道稱,隨著現代汽車集團率先宣布對美投資,韓國業界普遍認為,三星、SK、LG、浦項、韓華等韓國大企業或許也將陸續增加對美投資。“其他企業也在考慮在特朗普執政初期向其示好以創造良好商業環境的投資計劃”。此前的21日,大韓航空的母公司韓進集團會長趙源泰也在華盛頓與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簽署協議,大韓航空將向波音和GE航空航天公司購買價值327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

  報道稱,韓國國內有觀點擔憂,現代向美國的轉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在韓國國內反企業氛圍日益濃厚、監管趨嚴的背景下,疊加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炸彈”壓力,越來越多韓國企業開始認真考慮向海外轉移。

  不僅汽車行業,韓國經濟的核心支柱產業——半導體也正在逐步外流。三星電子計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建設兩座晶圓代工廠和一個研發中心,總投資超過370億美元。SK集團也將在印第安納州投資建設高帶寬存儲器封裝工廠,並在佐治亞州建設電池工廠,總投資達220億美元。此外,LG集團將在田納西州建設家電工廠,並在佐治亞州設立電池工廠,投資規模達200億美元。僅現代汽車等主要企業的對美投資總額就已高達150萬億韓元(約合1022億美元)。

  整條“價值鏈”被轉移

  流出的不僅僅是大型企業。報道稱,以現代汽車在佐治亞州的電動車工廠為例,其零部件供應商以及生產剎車、控制台、車門等部件的中小型合作企業也一並移至美國。同時,電動車核心零部件電池企業及其上游材料供應商也隨之進軍美國。這意味著,整條“價值鏈”都將一同轉移至海外。韓國制造(K-制造)正在“去韓國化”。

  事實上,自1997年韓國外匯危機以來,現代汽車集團就已逐步將生產基地向海外轉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現代和起亞汽車在國內建廠后,截至去年未在韓國國內新增主要生產設施。與此同時,韓國本土的汽車產能也在縮減。2010年之后幾年,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合計年產能曾達350萬輛,但受韓國“每周52小時工作制”實施等因素影響,目前產能降至315萬輛。

  文章認為,雖然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壁壘是促使現代汽車此次對美投資的重要原因,但韓國國內的反企業文化、嚴苛的監管以及強硬的工會環境等束縛企業的文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相關人士指出,美國等國家採取“胡蘿卜加大棒”策略,輪番使用激勵和關稅施壓,試圖吸引韓國企業。而在韓國國內,企業呼吁放寬監管的聲音卻得不到回應。

  例如,半導體行業一直要求政府允許研發部門能夠不受“每周52小時工作制”限制,但相關提案長期擱置國會。此外,被制造業經營者視為“恐怖法案”的《重大災害處罰法》,不僅阻礙韓企出海,也成為外國企業進軍韓國市場的障礙。還有過高的繼承稅,使得許多韓國企業難以順利進行家族企業繼承,企業界的呼吁也屢遭忽視。

  《朝鮮日報》痛心地稱,在這種情況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尖端制造企業將工廠、人才、技術全面轉移海外,韓國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將日益嚴峻。

  韓國將變成“鏽帶”?

  《朝鮮日報》一篇評論以造船業為例稱,韓國造船業市場份額的下滑部分原因在於近年韓國造船業的追加投資僅限於海外建造或收購海外公司,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從事造船業,造船業生態已經“被破壞”。

  同時,制造業的外流將導致韓國傳統工業地區陷入經濟衰退,尤其是向大企業供貨的小型企業將受到嚴重沖擊。韓國《每日經濟》日前報道稱,以三星電子為例,2010年之后,隨著三星電子將位於慶尚北道龜尾市的手機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等海外地區,周邊合作企業一度因生產量減少而陷入困境。“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紛紛向海外轉移……這樣下去,韓國整個國家將變成‘鏽帶’。”

  《朝鮮日報》稱,制造業被視為“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產業”。曾經,人們認為造船業、存儲芯片、電池等產業不適合在發達國家繼續發展。然而,世界各國如今對制造業的認知已發生改變。任何國家若無制造業就業崗位,不僅難以實現經濟增長,甚至連維持現狀都較為困難。

  有韓國產業經濟貿易研究院專家指出,為防止韓國工業區陷入“鏽帶化”,企業要靈活應對急劇變化的全球局勢,在韓國保留一定規模的生產設施反而更有利。同時,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尋找在韓國生產並降低成本的方法。他還補充道,政府也應當加大力度提供包括稅收優惠等在內各類支持措施,以幫助企業維持國內生產。

  →→更多企業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