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過去十年,中國企業的增長速度是韓國企業的6倍多。”23日,多家韓媒關注到了韓國大韓商工會議所的一份最新報告。該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5年間,入選“全球2000強”的中國企業從180家增至275家,增長幅度高達52.7%﹔而韓國企業數量從66家降至62家,減少6.1%。在營收上,中國企業的增長速度達到韓國的6.3倍。《韓國先驅報》稱,韓國經濟曾被譽為“漢江奇跡”,如今卻面臨著“長江奇跡”中國復興的挑戰,“中國的技術實力讓韓國的關鍵產業感受到威脅”。
大韓商工會議所23日基於美國《福布斯》雜志統計數據發布了一份題為“從全球2000強企業變遷看韓美中三方格局”的報告。韓國《朝鮮日報》援引報告內容稱,過去十年間,入選“全球2000強”的中國企業從180家增至275家,增長幅度高達52.7%。美國入選企業數量小幅增長6.5%,從575家增至612家。三國中唯有韓國企業數量從66家降至62家,減少6.1%。
中韓兩國企業在營收增長方面的差距更為懸殊。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韓國“全球2000強”企業合計營收從1.5萬億美元增至1.7萬億美元,僅增15%﹔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營收規模飆升了95%,從4萬億美元迅速增至7.8萬億美元。《朝鮮日報》稱,這意味著過去十年間,中國企業在營收上的增長速度達到韓國的6.3倍。
根據報告,引領各國增長的行業也存在明顯差異。中美兩國主要依靠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產業引領增長。在中國,阿裡巴巴、騰訊、比亞迪等信息技術及先進科技企業快速擴張,同時能源和制造業領域也涌現出一批新的全球領軍企業。韓國的增長則主要來自制造和金融領域企業。韓國“韓國商業”網站稱,這些企業包括SK海力士、KB金融集團、韓亞金融集團和LG化學。而新入選“全球2000強”的韓國企業則以金融公司為主,包括三星証券等。
針對韓國面臨的現狀,報告認為,韓國政府對韓企的扶持依然欠缺。大韓商工會議所產業創新部負責人李鐘明(音)指出,“每年僅有0.04%的小企業能成長為中型企業,1%至2%的中型企業能發展為大型企業。如今是時候調整政策了,像中美那樣,推動各行業快速涌現具有顛覆性的初創企業。”大韓商工會議所在報告中呼吁,政策應更多獎勵企業增長,而非施加監管限制,此外應優先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為韓企生態系統注入活力。
談到中國的增長,《韓國先驅報》認為,在推進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上持續發力,催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中國的企業生態系統通過催生新興企業而發展壯大,技術實力也正在挑戰韓國關鍵產業,包括鋼鐵和顯示器等。報道還稱,目前中國正在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進行巨額投資,有望在這一未來關鍵產業領域超越美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韓兩國企業在過去十年間呈現出如此鮮明的增長反差,根源在於市場規模與產業政策兩大維度的差異。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這個巨大的戰略縱深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成長土壤和試錯空間,使其能夠迅速實現規模化,再憑借成本和效率優勢走向全球。同時,中國通過強有力的產業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對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略支持,並依托完整的全產業鏈優勢,催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顛覆性企業。
“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中國在多個領域對韓國形成產業替代。從傳統造船、家電、顯示面板,到新能源汽車和部分半導體領域。”項昊宇說。
韓媒認為,面對中國的崛起,韓國集中全力發展自身優勢,比如在信息化領域。項昊宇認為,韓國想重現以往的榮光很困難,過去的成功模式已難以為繼,未來出路不再是與中國進行規模競爭。更可能的方案是進行深刻的結構性改革,並集中全部力量,在其仍保有優勢的“高精尖”技術領域以質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