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時報》8月19日文章,原題:韓國文學,世界盡頭的便利店?韓國贏得了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那韓國書籍的下一步是什麼?10年前,譯成英文的韓文書寥寥無幾,一家圖書館便能輕鬆收齊。如今卻成了幸福的煩惱:根據韓國文學翻譯院近日發布的新數據,韓國作品的海外發行量和銷量飆升,獲資助支持的翻譯作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30%。出海書籍中的韓國人形象多元又矛盾。出版商大力押注韓國新型治愈類書籍,大量韓國“治愈系文學”小說出現在馬來西亞、美國書店裡。顯然,韓國的都市景觀正被翻譯並通過商業渠道輸送到全球書店。
在很多書店,我看到了《韓國自我關懷之書》《如何像韓國人一樣生活》和《韓國幸福之書》。我覺得這很怪異,韓國人對健康之道掌握得比別人都高明嗎?看看本國與僑民的心理健康記錄,這說法令人懷疑。在紐約的書店裡,最新暢銷書是美式的韓國人懺悔式回憶錄,詳細描述移民生活的家庭或個人創傷、心理健康危機以及無休止的奮斗。我們仍在大量輸出韓國的“治愈系”文學,糖果色封面的最新韓式奇幻小說堆滿書架,故事圍繞韓國的百貨商店、自助洗衣店或書店展開。我承認,每當看到這類書泛濫成堆時,心裡便空落落的,我患上了“治愈疲勞症”。我希望知道我們這代人為何如此焦慮。
答案或許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倦怠感,人們往往會在24小時便利店、洗衣店和百貨商店中尋找內心平靜與安寧。
我們仍要支付高得離譜的房租,而這個星球每年夏天都肆虐著猛烈的野火和洪水。就像便利商店一樣,治愈系小說成了智能手機一代人用以逃避現實的讀物。
為了逃避現實中的悲傷情緒,我曾經沉浸於一些文學藝術家構建的美好故事中。然而,我希望出現更多探討韓國人如何以及為何總是處於壓抑狀態之中的深度文學。比起更多奇幻作品,我更希望看到像羅蕙錫、姜敬愛這樣的現代女性作家的譯本作品或是深入探討韓國抗議文化的虛構作品出海。
若不想讓韓國文學淪為世界盡頭的便利店(暫時逃避現實的空間),我們該問的不是韓國文學的未來在哪兒,而是“哪些作品經得住時間考驗”。(作者埃絲特·金,李迅典譯)
→→更多文體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