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韓國大使戴兵宣介中國經濟形勢  鼓勵韓企投資扎根中國 

2025年04月29日14:41  來源:人民網-韓國頻道
 
駐韓國大使戴兵宣介中國經濟形勢  鼓勵韓企投資扎根中國

       4月28日,駐韓國大使戴兵應邀出席韓中民間經濟協力論壇座談會,就中國經濟形勢、中韓經貿合作進行宣介,鼓勵韓企投資中國、扎根中國。韓國前經濟副總理以及各產業企業家約100人出席。戴大使演講內容如下:

       一、關於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34萬億人民幣(約合18.95萬億美元),近年經濟一直保持穩健增長,去年增長5%,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成為全球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目前是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的外溢影響大。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質量相較過去均有明顯提高。

       今年,盡管面臨各種復雜因素,我們仍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32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4%。中國經濟維持了穩中向好、穩中回升的態勢,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全年目標。從具體指標看,貨物貿易達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特別是民營經濟,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7%﹔中國入境游客數量達到922萬,同比增長40%。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更預示著新一輪發展機遇的到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需求紅利”。202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66.2%,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約1400億美元新增投資和280億美元新增消費。未來十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由4億增加至8億。中等收入群體佔比每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將增加1500多億美元消費支出。隨著中國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新型城鎮化、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推動超大規模市場持續提質擴容、釋放更廣闊的內需潛力。

       第二,創新驅動發展創造的“技術紅利”。2024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約5000億美元,同比增長8.3%,穩居世界第二。一季度,新能源汽車、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5.4%、44.9%、26.0%。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主題就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別是抓住人工智能的歷史性機遇。中國將發揮舉國體制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賦能應用方面全面發展,特別是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賽道。

       第三,制度性對外開放帶來的“政策紅利”。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中國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降至2023年的7.3%,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中國連續7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累計意向成交金額超5000億美元﹔去年中國進口規模達18.4萬億元(約合2.8萬億美元),連續16年穩居世界第二。中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積極推動中韓自貿協定二階段談判、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支持加強在RCEP、東盟10+3等框架的區域合作。下一步,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包括擴大服務業開放,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

       第四,產業轉型升級孕育的“協同紅利”。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產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運行最高效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國正加快推進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外資企業既是技術輸入方,更是價值共享者,中國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外資企業參與新型工業化進程。

       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中國經濟形勢,提出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四個目標。會議將穩企業放在突出位置,意味著中國將政策重心從短期的刺激轉向培育經營主體的韌性,在宏觀層面可能會推出超常規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即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據中國經濟專家分析,下一步,政府還會適時降准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穩住市場信心和預期,並引導資金流向科創領域,助力突破關鍵技術,進一步刺激消費,增強經濟的內循環。

       上個月,習近平主席在華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韓國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SK海力士社長郭魯正參加會見。本次會見釋放了中國改革開放與外資企業在華利益共通共融的強烈信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二、關於中韓經貿合作

       中韓是搬不走的近鄰,更是利益交融、互利共贏的高質量合作伙伴。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3280.8億美元,增長5.6%,中國連續21年位居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韓國重回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特別是兩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和命運共同體。中韓產業近年來競爭面雖有所上升,但雙方合作的戰略性和互惠性沒有改變。中韓各自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外部環境同33年前建交時大有不同,雙方需要再認識,再出發。

       一是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市場。韓企在華發展應該克服兩種片面認知。一種是像20、30年前,仍然想著在中國“掙快錢、撈熱錢”。事實上現在不僅是韓國企業,中國企業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另一種是認為中國產業升級速度太快,韓企不具備競爭力了,退出中國市場。實際上,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正為廣大外企帶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中韓開展互利合作潛力巨大。韓企如果在中國扎下根來,就更有實力笑傲全球﹔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就談不上有全球戰略。

       二是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循環系統,任何干擾破壞都會在經濟循環中形成“堵點”。中韓雙方在產供鏈穩定方面互有依賴,有著共同的關切,我們要共同反對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堅定不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維護兩國以及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

       三是攜手開拓新興領域合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發展、綠色規則加速推進,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逐漸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雙方應立足各自比較優勢,加強聯合研發、協同攻關,積極探索在人工智能、綠色發展、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領域合作,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四是用好中韓自貿協定。中韓自貿協定簽署已有十年之久,為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做出歷史性貢獻,現在雙方正推進自貿協定二階段談判。希望中韓自貿協定二階段談判早日取得進展。

       中韓建交33年來,包括各位在內的韓國企業在華實現較好的發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歷史性貢獻,同時也為推動韓國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漢江奇跡”提供助力。當前世界處於動蕩變局中,中韓合作面臨新的十字路口。我們歡迎韓國企業家以更長遠、更具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中韓合作。中國駐韓國大使館願全力協助、支持韓企在華扎根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戴大使還現場回答提問,與韓企業家交流互動。

       來源:中國駐韓國大使館

(責編:吳三葉、周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