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爾4月21日電(周玉波)2025年4月中旬,尹錫悅政府主導的醫學院擴招政策,在推行一年零兩個月后宣告“事實性取消”。這一被韓國政府視為“醫療改革核心工程”的計劃,最終以白紙化收場,成為尹錫悅遭彈劾后,韓國醫政矛盾全面激化的縮影。此次事件不僅加劇了政府與醫生群體、醫學院學生之間的對立,也令患者團體與廣大家長對韓國醫療治理能力深感憂慮。
“急行軍”式推進埋下隱患,擴招政策遭遇集體抵制
2024年初,韓國政府宣布將在未來數年內,將醫學院招生人數由現行的每年3058人,調整為每年新增2000人,累計擴招1萬人,以應對地方醫療、人力老齡化及公共衛生體系壓力。盡管政策初衷獲得一定輿論支持,但由於事前缺乏與醫療界的充分溝通,繞過了醫療協會、高校與醫師團體,政策自推出之初便遭遇強烈反彈。
醫學界普遍視之為“未經協商的強行干預”,相繼爆發實習醫生集體辭職、醫學院學生罷課、醫生群體拒診等行動,導致醫療體系受到嚴重沖擊。由於醫生短缺,癌症等重大疾病手術頻繁推遲,近三千名患者因此額外死亡,形成雪球般蔓延的次生災難。
醫療體制封閉化與醫生職業利己主義並存
韓國醫生群體反對擴招,表面原因是擔憂教育質量下滑、制度尚未配套完善。但深層來看,這反映出韓國醫學職業體系的高度保守與封閉。長期以來,該體系在高學歷、高投入、高收入的結構下運作,形成強烈的專業壟斷色彩。
正如多家患者團體所指出,本應服務於公共利益的醫療群體,在此過程中表現出過強的“職業利己主義”,甚至不惜以犧牲患者權益為代價,使原本屬於全社會參與的政策博弈演變為少數利益集團的對峙。
政策“急剎車”引發三方困局:患者受害、考生迷茫、政府信任受損
此次擴招政策的突然撤回,既未換回實習醫生的全面復崗,也難以平息患者及公眾的不滿。不少中重症患者因診療延誤遭受實質性傷害。一位癌症患者家屬憤怒地對記者表示:“我們等了一年,換來的卻是一個空洞妥協。”
與此同時,本該是擴招政策“受益方”的高三考生和復讀生也陷入焦慮。許多學生基於原定擴招安排重新規劃了升學路徑,如今因政策反復而感到前路迷茫。文科學生更擔心理科生“回流”加劇跨科競爭,進一步推高入學門檻。
醫政矛盾延宕不止,或成下屆政府難解之結
分析認為,尹錫悅政府此舉不僅未能緩解醫療資源失衡的結構性問題,反而加劇了醫政之間的裂痕。這場政策失敗已成為一項沉重的“政治遺產”,很可能在下屆總統任期內再度成為政策焦點。
根據現行計劃,自2027學年度起,醫學院招生名額將由包括醫療界參與的專門委員會決定,試圖以制度化方式推動共識。然而,在當前醫政對立、信任基礎脆弱的背景下,未來仍存重啟爭議的可能。
與此同時,韓國醫生協會正借助總統大選局勢強化其政治影響力。近日,協會宣布設立“大選對策本部”,積極推動其訴求納入主要政黨競選綱領。在接下來的選戰中,醫政矛盾勢必成為候選人繞不開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