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泡沫破了 韓國年輕人“炒幣”夢碎 

袁野

2019年05月29日08: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虛擬貨幣泡沫破了 韓國年輕人“炒幣”夢碎

  韓國“全民狂熱炒幣”

  金基元一直有事瞞著父母。

  今年27歲的他和父母住在一起,他沒有告訴他們,自己曾加入“炒幣”大軍,一度憑借買賣加密貨幣賺得盆滿缽滿,每月能揮霍上百萬韓元(1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7.8元)。他辭掉工作,四處借錢以擴大投資,希望能賺錢買房。

  他也沒有告訴父母,如今自己賠得血本無歸,損失可能達到數千萬韓元。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金基元坐立不安,雙眼隱藏在蓬亂的頭發后面。“人們管這個(炒幣)叫賭博,這不公平,但我承認,他們說的多少有點道理。”他坦言自己痴迷加密貨幣。

  韓國千禧一代中,有不少像金基元這樣的人。他們的人生道路看似已被鎖死在社會底層,但他們不甘心,拼命去嘗試任何可能改變命運的方法。盡管加密貨幣市場的泡沫已經破裂,數不清的年輕人為此負債累累,很多人仍然不願放棄希望。

  英國彭博社報道稱,韓國是世界第三大虛擬貨幣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區塊鏈數據庫服務商Messari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有價值68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在韓國被交易。無論是著名的比特幣,還是其他名目繁多、魚龍混雜的虛擬貨幣,韓國人都趨之若鹜。

  在虛擬貨幣泡沫的巔峰期,美國和日本也曾興奮不已,但都沒有韓國那麼狂熱。2017年11月正是虛擬貨幣行情最好、泡沫最大的時刻,當時一枚比特幣在韓國的價格達到1萬美元,比在美國還高﹔韓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六分之一,但以韓元進行的以太幣交易額與美元進行的不相上下。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2017年冬天,全球最大宗的比特幣交易有三分之二發生在韓國。

  全韓國都為加密貨幣狂熱,連咖啡館都打印自己的數字硬幣。該國一家全國性電視網絡制作了真人秀節目《區塊鏈大作戰》(Block Battle),來自世界各地的加密貨幣開發團隊在鏡頭前比拼開發技術,最終,名為“泡菜動力”的參賽者奪魁。

  今年2月初,一群六七十歲的大爺大媽相聚首爾,參加一種新型虛擬貨幣的啟動儀式,其中包括78歲的崔外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他損失巨大,但面對2017年興起的虛擬貨幣熱,他毫不含糊地從僅剩的1.8萬美元積蓄裡掏出四分之一來炒幣。

  “我錯過了比特幣的大好行情,現在有了新的機會,我得牢牢抓住。”崔外秀篤定地告訴《紐約時報》,“其中一些可能是騙局,但就算有風險,數字貨幣的價格至少能在其生命周期的中段上漲一波,所以說,炒幣還是有賺頭的。”

  “韓國人普遍對自己的社會階層不滿”

  總體而言,引領“炒幣狂潮”的主要是金基元這樣的千禧一代,其中很多人自稱“土勺子”:含著金勺子、銀勺子出生的是幸運兒﹔含著木勺子出生的人家境不錯。對口含土勺子出生的倒霉蛋來說,虛擬貨幣似乎正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韓國招聘公司Saramin的調查顯示,該國三分之二的工薪族在2017年12月前投資過加密貨幣,其中80%的人介於20歲到40歲之間。

  “對普通的韓國年輕人來說,機遇不多。”23歲的金含圭對《紐約時報》說。她畢業於職業學校,現在是一家電子書公司的兼職軟件開發人員。和金基元一樣,她也住在父母家。做辦公室工作之余,金含圭在甜甜圈店打工,晚上通過網絡學英文。

  起初,金含圭靠炒幣賺了不少錢。她花了幾百萬韓元給自己和母親添置漂亮衣裳,夢想著有朝一日靠炒幣的利潤開家咖啡店。然而,最終她回到了原點。“投資比特幣虧錢的時候,我覺得很丟臉,因為我好幾次貪心不足,指望一夜暴富。”即使虧成這樣,金含圭仍然想繼續投資,“畢竟,我沒有其他方式能挽回損失。”

  韓國一些年輕人的生活充滿了壓力與挫敗。想獲得成功,要麼去當公務員,要麼設法擠進控制著國計民生的財閥企業,比如三星、現代和起亞。但要邁過這些公司的門檻,得先考入為數不多的幾所頂尖大學,這使得韓國的升學壓力在全亞洲堪稱第一。

  韓國的收入不平等同樣冠絕亞洲。在韓國,雖然整體失業率為3.4%,但青年失業率高達10.5%,過去5年間幾乎一貫如此。慘淡的現狀令韓國出現了“三拋一代”,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

  “韓國的社會結構是加密貨幣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韓國人普遍對自己的社會階層不滿。”25歲的助理記者雲耀漢告訴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他在以太幣上投資了400美元。

  “我能繼續工作30年,我能償還一套馬馬虎虎的兩居室的房貸,再還上一輛汽車的貸款。這就是我人生的終點。”韓國東西大學教授賈斯汀·費多斯這樣描述韓國年輕人的想法。

  令他們失望的是,一系列政治丑聞揭露了韓國財閥與政府之間根深蒂固的關系。“年輕人的出路被封得死死的,隻有處於頂層的少數人能得到好處。”韓國投資顧問杰森·周說。

  這就是為什麼當加密貨幣橫空出世時,它在韓國的網絡聊天室、線下聚會、為它組建的沙龍裡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人們急切地想知道,這種新體系能否動搖韓國嚴格的社會秩序。

  購買加密貨幣比買股票或借貸創業容易多了,隻需投入一小筆錢就能啟動。“這對我來說是個賺大錢的機會。”金基元說。如今他已虧掉血本,但回想起當初的“錢景”,仍然興奮地睜大了雙眼。

  29歲的雷米·金在社交媒體Telegram上運營著好幾個關於加密貨幣的公眾號。在網上,他被稱為“Les Mis”,這個名字來自維克多·雨果描寫窮人奮斗的小說《悲慘世界》。金撰寫了許多關於“數字烏托邦”的文章,描繪人人平等、金錢創造的社會結構不復存在的未來願景。

  “加密貨幣使得社會財富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個群體。”他寫道,“它極大地影響了韓國社會。”

  他們緊抓希望,不願放手

  借助比特幣的泡沫,雷米·金狠狠撈了一筆。“我是韓國最年輕的勞斯萊斯車主。”他對《紐約時報》說。雖然這些錢后來虧掉了大部分,但價值50萬美元的深藍色勞斯萊斯轎車好歹保住了。

  韓國政府早就考慮過關閉虛擬貨幣交易所,因為情況看起來“開始類似於賭博和投機”。“年輕人和學生們爭相炒幣,以圖在短時間內賺取巨額利潤。政府應該行動起來了,因為放任不管可能導致嚴重的病態現象。”2017年11月,韓國總理李洛淵警告稱。

  這番表態在民間引發了強烈抗議,政府隻得選擇退讓。沒過多久,市場波動就帶來了真正的災難。據美國彭博社報道,2018年11月,距離李洛淵發出警告剛滿一年,比特幣的價值已較峰值縮水超過75%,其他加密貨幣跌幅更大。

  22歲的李似錦就是在2017年11月入場的,當時他在韓國著名的慶熙大學讀大三。沒等到開春,他賺到的錢已是本金的4倍,但后來他連本金都賠進去了一半。李似錦告訴“The Verge”,他炒幣的朋友中有70%的人虧了錢。

  不論在股市、樓市還是加密貨幣市場,行情跳水對散戶的影響如出一轍。韓國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憤怒地打砸電腦、水槽、浴缸和門的照片。“為什麼我的生活總是這樣?”一名炒幣者發布了自己憤怒得嘔吐的照片。有比特幣社區貼出了漢江的溫度,提醒想“游泳”(跳河)的人有備而來。

  韓國媒體指出,有多起自殺事件與加密貨幣崩盤有關。2018年2月1日,一名大學生自殺身亡,他在加密貨幣上投資了1.85萬美元﹔當月晚些時候,一名30歲的IT員工自殺,他的朋友告訴當地媒體,他炒幣虧了近1萬美元。

  炒幣的弄潮兒也警告人們,好日子過去了。

  在《區塊鏈大作戰》中贏得冠軍的“泡菜動力”名叫鄭奇永,36歲的他仍在投資加密貨幣,但他警告,賺錢的機會沒有過去那麼多了。“這些日子人們很沮喪,因為比特幣‘跌跌不休’。”鄭奇永說,“我參賽隻為博大家一笑,不是為了贏。”

  事實上,價值縮水不是人們賺不到錢的唯一原因。

  財閥們也注意到了加密貨幣,他們在“數字烏托邦”裡照樣不給小投資者留活路。現代集團創建了區塊鏈平台HDAC,並在世界杯比賽中大打廣告﹔樂天集團也在與區塊鏈初創公司合作。還有一些炒幣者遭遇了詐騙。“韓國人對金融了解不夠。他們在商場裡特別吝嗇,卻把一切都投進虛擬貨幣。”雷米·金說。

  盡管如此,許多“土勺子”仍然堅信加密貨幣能咸魚翻身,正如他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改變命運。

  金基元表示,他很快就會向父母坦白自己的炒幣歷程,他想賺夠錢去創業,他相信市場一定會好起來。

  “我沒什麼可失去的。”他說,“我一直想變得富有。”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社會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