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民间抵制行为的前世今生
在欧美国家,由民间发起针对国外特定公司或特定产品的抵制,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打破贸易垄断,曾先后抵制过由威尼斯商人垄断经营的东方丝绸、瓷器和胡椒等,西欧两大瓷都——法国的利摩日和德国的迈森,正是在这种抵制特定产品的氛围中异军突起的。
最有名的民间产品抵制行动,是北美独立战争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这起发生在1773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事件中,数十名北美“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潜入4艘商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倾倒入海。这起抵制行为,动机既有经济性也有政治性。
和北美独立战争前后脚发生的“拿破仑战争”,也曾在英法两国民间掀起过抵制潮流。法国民间一度兴起对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的抵制。原本由于波旁王室的推崇,法国“沙龙文化”中茶叶消费盛行,但在此之后却势头不再,咖啡和热巧克力后来居上,其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除。英国民间抵制的是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苏格兰商人借本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推销自己的大麦酒,喊出“英国人喝英国自己的酒”的口号。但英国葡萄和葡萄酒的产量、品质不敢恭维,这场半自发、半炒作的抵制很快就不了了之。
进入19世纪后,欧美民间出于政治原因的抵制行为近乎绝迹,不过有人将后半叶英国商界刮起的“德国货抵制风”视作一种政治性抵制行为。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刀具企业以德国索林根刀具“山寨”和“粗制滥造”为借口,自下而上地发起抵制行动,具体做法是要求索林根刀具强制性打上“德国造”或“德国索林根造”铭文。这一商界抵制行为由于正处于英德争霸的大背景下,很快扩大为几乎针对所有德国工业制成品。
二战后欧美进入所谓“零售政治”时代,民间产品抵制也不能免俗,因此为人所熟知的抵制行为几乎都和动物保护、女权之类“时尚概念”有关,如英国、法国曾几度抵制俄罗斯鱼子酱、芬兰狐狸皮制品、加拿大海豹制品,欧盟曾几度对兔毛制品发起民间抵制。一些知名政治家、艺人和媒体人将这种抵制行为用歌曲、视频形式广为传播,甚至“裸体宣传”,产生巨大影响。
总的来说,欧美民间的抵制风并不盛行。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欧美各国传统上均奉行重商主义,唯恐本方的激烈行为会带来对方的对等报复。其次,欧美各国关系密切,彼此“沾亲带故”,抵制往往会投鼠忌器。当年英国人抵制法国葡萄酒就受到与英国结盟的法国保王党人激烈反对——波尔多葡萄酒产自他们的领地。
抵制的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如被认为“民间抵制杰作”的皮草抵制,尽管在欧洲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引发许多人“干涉个人生活”的反感,而某些“抵制明星”自相矛盾的做法,也引发逆反情绪。
实际上,当代欧美大多数民间产品都是民营、商业的,许多是跨国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基于民族主义之类情绪的民间性、社会性抵制行为无从着力。而且,抵制行为是否合法在欧美一直有争议,“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北美独立的代表人物富兰克林就认为“倾茶”是错误行为,必须赔偿,“哪怕拿我的钱来赔都行”。
→→ 更多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