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粉红点”背后的包容与保守
每年年中,新加坡的芳林公园都会举行声援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权益的“粉红点”集会。不过,集会过去一周之后,新加坡内政部的一封公告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的集会获得18家企业赞助,其中包括微软、苹果和高盛等。但新加坡内政部的公告强调:外国人不得在芳林公园演说角落主办涉及政治或争议性话题的活动。内政部还补充道,外国企业的这种做法有干预新加坡内政之嫌。
无独有偶,日前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上演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由于有两名男演员接吻一幕,被观众投诉。制作团队临时决定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将这场戏删除。2014年7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决定撤下并销毁3本涉及“其他家庭形式”(即同性恋)的儿童图书,该做法当时引起许多同性恋群体支持者的强烈批评。
这些事件都体现出新加坡社会的现状——尽管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汇聚了全球的精英、最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不过,新加坡社会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仍然持较为保守的态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一番表态颇能体现社会的纠结:“同性恋社群在这里有自己的空间,不过,非异性恋社群不应该逼得太紧,如果他们逼得太紧,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为促进种族和谐,避免华族、马来族、印度裔等民族相互仇视或误解,新加坡政府一直教育国民,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坦白讲,政府在促进种族和谐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很少有国家做到像新加坡一样,各族群和谐共处、以“新加坡人”为身份判断。
但禁忌仍有,并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撕裂状态,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同性恋”。这一问题随着“粉红点”活动规模的壮大而变得棘手。去年,在“粉红点”集会过程中,有穆斯林发起“穿白衣运动”,抗衡“粉红点”。今年,一名男子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反对该集会的言论,并扬言向该群体“开火”。似乎,新加坡社会并非刻意偏袒某一方,只是还未找到处理该棘手课题的方法。
正因为此,新加坡对自由集会进行严格控制,也常遭西方媒体批评言论不自由。作为此次粉红点集会的芳林公园实际上颇具代表性,它是新加坡唯一一个可以无需准许证即可合法聚集和示威的角落。不过政府规定,民众仅可针对宗教、种族以外的议题发表意见,豁免条例中也不包括外国人。这体现出种族和宗教话题依然敏感。这些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舆论力量的增强而开始受到质疑和讨论,又在恐怖主义阴影下变得愈发敏感。
如何拥抱社会多元性,如何教育下一代对一些现代议题持理性看法,以及如何重塑多元种族文化这一概念,以形成新的社会契约,在新加坡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