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尔11月24日电(周玉波) 作为常驻首尔的中国记者,APEC庆州峰会之后这几周跑现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经贸、文旅和地方层面,中韩之间明显多了“热络起来”的细节,原本略显冰冷的双边关系,正在通过一连串具体的交流活动慢慢回温。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催化剂”。中国政府本月宣布,将包括韩国在内的45个国家普通护照持有人的短期免签措施再延长一年,执行期从202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适用于旅游、商务、探亲及过境等目的,停留期为30天。韩国驻西安总领馆也发布了具体指南,提醒韩国民众合理利用这项免签安排。这意味着,中韩之间过去几年因签证受限而被压抑的短期交流需求,有望继续被释放出来。
市场对这种政策变化的反应非常敏锐。以济州航空为例,韩国媒体报道,济州航空今年1—10月中国航线搭乘旅客约49.5万人,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49.29万人,同比增幅在两位数以上,航空公司内部也把这一趋势直接归因于中韩双方相继放宽签证、恢复免签的连锁效应。另一方面,围绕中日关系紧张“外溢效应”的分析也在韩国财经媒体中频繁出现——报道指出,在中国呼吁国民减少赴日旅游的大背景下,韩国航空公司正加快把运力从日本线调整到中国线,济州航空、德威航空、真航空等低成本航司都在规划增加通往中国主要城市和地方城市的直航班次。
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层面,同样出现了“补课式”互动。近日在大田举行的“中韩·韩日商务洽谈会”吸引了115家企业参与,其中大田本地企业就有41家,聚焦零部件、机械、消费品等多个领域,组织方强调要借助这一平台,为地方中小企业对接中国和日本市场重新打开窗口。在中国一侧,时隔六年重启的“2025中韩(山东)友好周”则成为疫情后中韩地方交流的一次标志性活动。山东省政府联合韩国驻华大使馆,在济南、青岛连续几天举办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公共外交等系列活动,被韩国媒体解读为“在两国领导人会晤之后,将首脑外交形成的改善势头具体化为地方合作的第一步”。

资料图:2025中韩企业商业洽谈会。高山美摄
旅游与消费领域的“回暖信号”则更为直接。韩国舆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延长对韩免签、韩国允许中国团体游客免签入境等措施落地,“中国游客回归”正在给济州、首尔明洞等传统景区注入新活力。以济州梦塔综合度假村为核心资产的乐天观光开发,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长逾一倍,创下历史新高,分析普遍指出,中国团体游客重启、外籍游客尤其是中国旅客的消费,是其业绩改善的关键驱动之一。近期韩国股市上,“中国受益股”再次成为热词,乐天观光开发、免税店及持有首尔主要酒店资产的企业股价纷纷走强,也折射出资本市场对中韩交流升温的押注。

首尔明洞的中国游客明显增多。人民网 康炯彬摄
金融市场的预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温度计”。韩国《金融新闻》的ETF专栏指出,在对年底消费心理修复的乐观预期之下,以旅行休闲、消费品为主的主题ETF近期涨势突出,其中不少成分股正是航空公司、酒店、免税店以及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服务企业。投资者并不是在抽象讨论“中韩关系”,而是通过押注这些与中韩人流、物流密切相关的资产,来提前布局可能到来的文旅复苏、区域消费升级和跨境服务贸易扩张。
从外交叙事到具体项目之间,还有一个重要“中介”,就是多边平台带来的议程再塑造。韩国媒体在盘点“APEC庆州宣言”时普遍认为,本次峰会为中韩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青年交流等领域重新确认合作方向提供了契机,未来双边关系有望围绕供应链重组进行“再平衡”。在这样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对接、企业经贸洽谈、签证和航班的逐步放松,构成了把宏观议程转化为具体利益的“毛细血管”。
当然,中韩之间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无论是战略互信、敏感议题,还是安全与高科技领域的结构性摩擦,都不可能在一两次峰会后自动消失。但在首尔和地方城市的街头,在航班和酒店的数字里,我们已经能看到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在竞争与分歧之外,中韩双方都不愿轻易放弃彼此作为重要市场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一轮“从APEC到地方”的交流升温,更多是一扇机会之窗——它意味着中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重新设计一批更贴近双边新现实的合作项目。从大田到山东,从济州机场到首尔明洞,本网记者也将继续关注这些细小却具体的变化,观察中韩关系如何在复杂的大国博弈中,寻找新的“民间与经贸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