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尔8月18日电(周玉波)韩国最新研究显示,近年来不继续学业、也不参与求职活动的“闲置青年(指暂时不求职在家躺平的年轻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过去5年间,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累计高达53.4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9万亿元)。
根据韩国统计厅数据,15至29岁的青年人口从2019年的966万人下降至2023年的879万人,但与此同时,“闲置青年”却从43万人增至48万人。特别是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群体,占比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15.9万人增至2023年的18.4万人。专家指出,这一现象与经济低迷和就业市场不稳定密切相关,许多高学历青年在就业选择上趋于谨慎,宁可暂时“搁置”,也不急于进入劳动力市场。
26岁的首尔女性金某就是其中之一。她毕业两年多来一直没有求职。金某表示,虽然家人希望她早点就业,但现实让她感到无力。“即使投了简历,也常常没有回应。朋友们进了公司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我很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她说,眼下选择暂时休息比盲目就业更为现实,“等经济环境好一些,再考虑下一步。”
研究估算,“闲置青年”的潜在月收入约为180万韩元,仅为同龄在职青年的83%。随着更多青年游离于就业和教育之外,韩国社会因此损失了大量潜在产出。统计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闲置青年”导致的经济成本累计达53.4万亿韩元,其中2023年一年就高达11.5万亿韩元,比2019年的8.9万亿韩元显著增加。
韩国经济界呼吁政府采取综合措施缓解问题,包括按教育程度提供差异化政策支持,建立早期发现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出心理辅导与恢复性项目,帮助青年摆脱“无力感”。韩国经济人协会方面还建议,通过提振内需、放宽管制、扩大企业投资活力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根本上缓解青年失业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韩国“闲置青年”现象不仅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产物,更揭示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青年人口持续减少,但就业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另一方面,高学历青年面临的“就业错配”愈发严重。这一趋势若持续,不仅会削弱韩国社会的经济活力,还可能加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不足问题。韩国亟需通过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来改善青年就业结构,否则长期的社会成本将进一步加重。
→→更多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