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丁玲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美国商务部21日表示,将调查“美企采购中国传统半导体”情况,以减少“中国构成的国家安全风险”。该消息公布后迅速引发韩国媒体关注。据韩国《东亚日报》23日报道,美国从去年10月起限制向中国出口最新尖端半导体,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1日又表示将调查“美企采购中国传统半导体”情况。有分析认为,同时进军中国和美国市场的韩国半导体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无法避免后续“风暴”。除了韩国之外,此前有外媒报道,多家日企高管表示,尽管同时面对来自美日政府的限制,“他们也无法退出中国半导体市场”,尤其是对华传统半导体设备的出口正在为他们的公司带来销售额增长。
美国为何瞄准“传统半导体”?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表示,该项调查将于明年1月开始,将重点关注美国关键行业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半导体的使用与采购情况,以评估其半导体供应链对中国芯片的依赖程度。所谓“传统半导体”,即当前一代和成熟节点的半导体。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暂时将“传统半导体”定义为使用28纳米及以上工艺制造的芯片,涉及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
美国商务部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在过去10年中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了约1500亿美元补贴,为美国和其他外国竞争者创造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表示,“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扩大其企业传统芯片生产,让美国公司更难参与竞争方面存在令人担忧的迹象。”雷蒙多强调,传统芯片对于支持电信、汽车产业和国防工业等美国关键行业十分重要。
据韩国《东亚日报》23日报道,有分析认为,美国与韩国、日本、荷兰等组成“阵营”一起阻止尖端半导体技术和设备的出口,而中国半导体企业正在积极攻占占世界半导体市场75%的20纳米级以上传统半导体市场。
雷蒙多表示,该调查将为美国制定接下来的政策提供信息。彭博社援引美国商务部官员的话报道称,这可能包括用关税或其他贸易工具来对抗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2日回应称,全球产供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干预,将经贸问题工具化、武器化,违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加剧全球产供链安全风险,最终受损的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利益。美方应当切实尊重国际经贸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日韩企业都紧张什么
“如果美国开始这项调查,进军美国市场的韩国企业也很有可能被列入调查对象。”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称,韩国在传统半导体方面对中国产的依赖度很高。如果不能使用中国的半导体,韩国生产的家电产品、智能手机、汽车的竞争力就会出现问题。此外,如果对中国产半导体征收高关税,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中国制造的半导体也会随之受到损失。
据报道,目前,三星在中国西安高新区的芯片产能已占到全球产能的15%,西安高新区工厂已经成为三星电子在韩国以外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SK海力士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工厂2005年落户无锡,据市场调研机构集邦咨询2022年10月的报告,该工厂产能约占全球DRAM总产能的13%。SK海力士还在2020年以90亿美元从英特尔手中购得包括大连工厂在内的NAND(闪存)芯片业务,并将于2025年完成全部交割,该厂产能约占全球NAND总产能的9%。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2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星和SK海力士主要生产存储芯片,这类产品属于传统半导体。“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征收高关税的说法,但如果未来对中国产半导体征收高关税,上述两家公司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在今年7月扩大了对华尖端芯片制造技术的出口限制后,很多日本半导体企业销售额受到影响。此前有报道称,通过扩大向中国销售一些“不太先进制程”的半导体设备,日本一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影响。项立刚表示,日本目前芯片自主生产能力并不是很强大,但在半导体生产设备方面能力很强,而中国是其很大的一个市场。
全球产业链或受影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笪志刚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韩在中国投资芯片的规模较大,尤其是韩国企业三星和SK海力士在西安和大连等地的投资高达数百亿人民币。美国商务部声称将调查美国企业,但很多美国企业都有外国资本投入,属于合资公司。这次美国若针对传统半导体调查第三方国家企业的话,影响会更大。因为高端芯片的产能需求相对较少,而传统芯片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需求量高,如果受到美国的“长臂管辖”或警告制裁,包括日韩企业在内的整个半导体行业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笪志刚还表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同时有庞大的市场,这一市场很难被取代。但美国此举无疑会让企业的投资信心,以及与半导体相关的产业链都会受到冲击。很多日企和韩企在华的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亚洲整体水平,也高于在欧盟和美国的水平。整体来看,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劳动力素质、整体的营商环境也明显高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国家。没有几个企业会心甘情愿退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