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翻譯家金泰成:希望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模式

陳尚文

2019年10月14日09:15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韓國翻譯家金泰成:希望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模式

  【環球時報記者 陳尚文】從鐵凝的《無雨之城》、劉震雲的《手機》,到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韓國翻譯家金泰成翻譯中國圖書近百部。除了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金泰成還推動二百余部中國圖書版權走進韓國。在他看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及社會狀況在這些當代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專訪金泰成,聽他講述對中國發展的觀察和期待。

  金泰成第一次訪問北京是1991年夏,那是中韓建交前一年。“當時我無法在韓國辦理簽証,必須先到東京通過旅行社辦理,再搭乘日本的航班到北京。”金泰成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來之前,我心裡充滿對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好奇與疑問,同時也有點緊張。不過到了城裡,這種緊張感很快消失。”

  在金泰成看來,當時北京的建筑有些落后,商店和餐廳很少,消費水平較低,但他接觸到的中國人讓他感到熱情、積極、朴素。到今天,他訪問北京的次數已經超過100次。“與那時候相比,現在中國的面貌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中國如今的一切都超越我的預想。由於中國社會變化太快,我適應這裡的生活也不太容易。韓國以IT強國自居,然而,中國的支付寶、滴滴打車等應用於生活的技術系統已經遠遠超過韓國。”

  金泰成對《環球時報》記者提到,上世紀70年代,韓國經歷產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實現了“漢江奇跡”。但相比之下,“中國奇跡”的速度與規模更加不可思議。他認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大優勢是,在走向市場化的道路上沒有思想與階級之間的矛盾。

  作為一位翻譯家,金泰成的主要工作是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並在韓國推廣。他認為,文學與文化是反映時代和社會狀況的一道風景線,中國社會的快速變化在文學作品裡都有所體現。通過這些書籍,韓國讀者能了解中國人對各方面的思考以及生活面貌。金泰成說,之前的30年,在韓國圖書市場受歡迎的中國書籍主要是古典名著或古代文史哲書籍,但最近,70后、80后作家(比如張悅然、徐則臣、路內)的小說很受歡迎,它們增加了韓國市場中國文化輸出內容的多樣性。

  金泰成也談及西方社會經常批評中國。他說,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確實容易產生民主與人權削弱的問題。在這方面,對中國批評最多的是美國。而美國經常發生白人警察槍殺黑人的事件,那些警察可能到最后都沒有受到處罰。“沒有解決國內種族歧視問題的美國,根本沒有資格批評中國”,金泰成說,中國是一個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肯定會存在一些社會問題,但他相信,中國能夠基於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有效發揮中國人民的智慧,不斷在民主與人權領域取得進步與成果。

  對於中國的未來發展前景,金泰成表示,正如1991年的他無法想象今日中國的面貌,50年后的中國也是現在的他無法想象的。“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中國堅持自己的發展模式,變成更為強大的大國。大國是什麼?地大物博就是嗎?並不是。我認為,大國的真正 含義是受尊敬的模范國家。我希望,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超越正推行霸權主義的美國,幫世界實現真正的和平,追求共同繁榮,變成全世界都尊重並能夠依靠的大國。”

  →→中韓交流相關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