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戰期間日本強征勞工歷史影片《軍艦島》引發廣泛關注

揭開日本“地獄島”的罪惡

本報駐韓國記者  陳尚文

2017年08月07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位於日本長崎港西南方向18公裡的端島曾是日本重要的煤炭產地,二戰期間大量朝鮮半島、中國勞工被強征至此勞作。圖為導游展示端島的歷史照片。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連日來,韓國電影《軍艦島》成為社會焦點。影片取材於二戰期間日本強征朝鮮半島和中國勞工的黑暗歷史,上映8天觀眾即突破500萬人次。票房成功的同時,影片也引發了韓國社會對“軍艦島”問題的更多關注,要求日本方面停止“選擇性失憶”,正視歷史罪行。

  韓政府——

  日本強征勞工是不爭的事實

  《軍艦島》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講述朝鮮勞工被強征至日本端島(因形似軍艦,俗稱“軍艦島”),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事苦力勞動,最后冒著生命危險出逃的故事。電影展現了朝鮮勞工經歷的苦難,揭開了日本刻意隱藏罪惡歷史的丑陋面貌。影片導演柳承莞說,《軍艦島》的首要目的是提供對歷史的問題意識,希望該影片能為觀眾帶來一段有力的觀影體驗。

  2015年7月,這個被韓國輿論稱為“地獄島”的地方,曾作為“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構成這批“遺產”的23處工業設施中,許多地方都留下了數萬朝鮮半島和中國勞工的血淚。位於日本長崎港西南方向18公裡的端島,被認為是“最慘無人道”的設施之一。

  端島蘊藏優質煤炭,1890年被日本三菱公司買下后成為日本重要煤炭產地。二戰期間,大量朝鮮半島、中國勞工被強征至此,在海平面下1000米高溫、高濕度的煤礦中勞作。根據韓國國務總理室下屬的“對日抗爭期間強制動員受害調查及國外強制動員犧牲者支援委員會”2012年發布的報告,1943年至1945年端島上曾強征800余名朝鮮工人,其中122人在此遇難。據韓國行政安全部統計,目前生活在韓國的端島生還者僅有6人。

  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所首席研究委員金度亨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日本陷入長期作戰后出現嚴重的人力和物力不足,繼而對朝鮮半島、中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掠奪。對於淪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日軍在物質方面搶奪糧食、棉花、牛皮等用於軍糧、軍服、軍靴,煤炭、鋼鐵用於軍需武器等,人力方面則包括強制征兵、強征女性為“慰安婦”和強征勞工。金度亨表示,日本將這段歷史稱為“強制連行”,韓國用詞則為“強制動員”,兩種措辭區別在於是否用於戰爭,而強征掠奪問題的根本在於日本採取方法是“不正當”“非法”的。

  為平復申遺過程中來自韓國的強烈抨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日本代表在申遺時使用“被迫勞作”表述,承認“征用朝鮮半島等地大量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工作”,並承諾在2017年12月前通過建立信息中心等措施向世人介紹這段歷史。然而日本政府在申遺成功后即改變措辭,且遲遲沒有履行承諾。

  《軍艦島》上映后引發日方強烈不滿,日本政府主張該影片是“被創造的故事”,不是一部反映史實的紀錄電影。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稱,包括日本強征勞工在內,日韓之間的財產請求權問題已通過1965年《韓日請求權協定》得到“最終解決”。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俊赫則回應,大量韓國人曾被強征至軍艦島並在嚴酷環境下勞役,這是不爭的事實,韓方呼吁日本政府盡快、認真落實申遺時的承諾。

  韓國《中央日報》稱,對日本人來說,端島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因為端島展現了日本如何艱難地取得近代化成功的歷史,也是日本右翼勢力極力想要抹殺朝鮮人被強征到軍艦島服勞役、被折磨致死的歷史。有輿論指出,如果日本強調《軍艦島》只是部虛構電影,那麼真相遠比電影更殘忍。

  見証者——

  地獄生活講述了一段血淚史

  隨著《軍艦島》電影的熱映,朝鮮勞工的悲慘經歷、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重新成為社會熱點。對於這一歷史問題,韓國國內進行了多個維度的呈現和討論。

  端島朝鮮勞工生還者崔璋燮老人在觀影后激動地說,“我在端島過了3年多地獄般的生活。日本給這座島申遺,卻忽略有關強征歷史的任何標識,是在抹殺那裡發生過的事實!”有觀眾告訴本報記者,“此前並不知道這段血淚歷史,但現在想去仔細了解”,“心情很沉重,軍艦島上的慘劇是每位韓國人應銘記的歷史”。據電影發行商CJ娛樂公司稱,《軍艦島》在上映前已銷售至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

  8月2日,《如果傾聽軍艦島》一書在韓國發行。該書由日本長崎人權組織編寫,收錄了端島朝鮮、中國勞工証詞和相關資料,曾於2011年在日本發行。“我們做重活,而每天吃的是大豆粕和糙米混成的飯配沙丁魚末,每天腹瀉、身體虛弱。一旦停下手中的活,監工就會把我拖去毒打一頓,直到說出‘是,我這就去干活’為止。我每天眺望故鄉的方向,動過好幾次跳海自殺的念頭。”書中這段已故勞工徐正雨的証詞,至今仍令人潸然。

  韓國MBC電視台調查報道節目《PD手冊》近日推出“軍艦島特輯”。節目中,97歲的金亨錫(音)老人清晰地記得:“1943年陰歷10月20日,從三菱煤礦來了接收勞工的人。我們不敢反抗日本人,卡車上坐滿了被強征的勞工。我的號碼是4416號。”金亨錫老人回憶,他做的是煤礦掘進工作,每天勞作12小時,坑道內溫度太高,汗流個不停,他用沾滿炭粉的手擦汗,久而久之眼睛就不好用了。“直到現在,那段經歷還時常出現在夢裡。太恐怖了……”根據節目統計,包括端島煤礦在內的7處“明治時期的日本工業革命遺產”設施共強征朝鮮勞工5.8萬人。

  在朝鮮半島,也留存著很多強征勞工的痛苦記憶。1940年至二戰結束,位於韓國仁川的富平公園曾是日本為前線提供軍需武器的兵工廠。8月12日,由民眾募款制成、首座緬懷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受害者的“強征勞動者像”將落戶該公園。雕像制作者李原碩說,在兵工廠原址上設立雕像,就是讓子孫后代銘記這段歷史。

  探訪者——

  隻有真誠反省才能面向未來

  當地時間7月3日至9日,一則題為《軍艦島真相》的視頻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播出,滾動播放逾7000次。視頻策劃者、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說,宣傳片旨在讓全世界知道端島上曾發生過的強征勞工歷史,並要求日本樹立正確史觀。

  從2015年至今,徐坰德教授曾8次探訪端島。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申遺成功后,端島新增了旅游告示板、宣傳影片等,但無論是文字還是解說,都絲毫未提及強征勞工歷史。他表示,目前距日本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許諾的最后期限隻剩5個月,日本仍沒有任何要履行承諾的意圖和計劃,讓人失望。如果日方繼續回避責任,將有損日本的國家形象,也將抹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李熙子是韓國太平洋戰爭受害者賠償推進協議會的共同代表,她辦公室內的書架上擺滿了日本強征韓國勞工、軍人的相關記錄和向日本政府企業索取權益的訴狀。李熙子告訴本報記者,這些年來見到的被強征勞工、軍人生還者和遺屬有1500至2000人,而作為一名受害者家屬,她感同身受。

  李熙子隻有13個月大時,父親被日本強制征兵,從此杳無音訊。為尋找父親的下落,李熙子從1989年開始關注二戰受害者問題,2003年在日本引入韓國的“兵籍戰時名簿”中,發現了其父從被征兵到戰死的記錄。她告訴本報記者,日本方面明明掌握著詳盡的記錄,卻不告訴親屬,而許多勞工在艱苦環境中承受著非人待遇,他們的相關記錄甚至已被銷毀。

  “如果電影再早10年上映該有多好,那時候更多被強征勞工還健在。”李熙子說,日本政府在端島申遺前,就應該明確闡述那裡曾發生了什麼、承認錯誤,絕非如今的“選擇性失憶”。她也希望韓國年輕人能重新回顧歷史,並從中獲取教訓。

  金度亨表示,日本發起侵略戰爭,給周邊國家帶來災難,戰后非但沒有肩負起應有責任,還一直在否定侵略、歪曲非法掠奪強征歷史。徐坰德說,圍繞強征勞工、慰安婦等歷史問題,日本政府在大量鐵証面前選擇回避責任,是不可取的。德國的“華沙之跪”曾感動世界,也獲得了世人尊重。日方隻有正視歷史,真誠地反省與道歉,並承擔起對受害者進行賠償等責任,才能真正面向未來。

  (本報首爾8月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7日 21 版)

  →→更多社會新聞

(責編:實習生、李美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