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日籍女藝人成“不婚媽媽” 挑戰傳統引熱議

2020年12月01日10:52  來源:人民網-韓國頻道
 

  人民網首爾12月1日電(曹翔宇 楊帆)在韓活動的日籍女藝人小百合在日本接受精子捐贈,完成試管嬰兒手術后於11月4日順利分娩。小百合“升級”做母親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名“不婚媽媽”。“不婚媽媽”是韓國最近出現的一個新詞,指的是“主動選擇不結婚,但卻生育孩子的女性”。人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新的家庭形態?婚姻是否還是生兒育女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女性是否能夠享有“自由生育權”?小百合的選擇引發了熱議。

  小百合獲得眾多網友支持

  近日,在韓國活動的日籍女藝人小百合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公布了懷孕生子的消息,她發文寫道:“一直以來我都是為自己而活,從今以后我將以一個母親的身份為了我的兒子好好生活。”小百合的分享收獲了6萬多個“點贊”和近4000條評論,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祝賀:“小百合能做出這樣的選擇真的很有勇氣,很了不起”“真的是很不容易的選擇,支持小百合”“小百合加油”等。

  小百合向韓國媒體透露,41歲的她因為月經不調到婦產科醫院做檢查時被醫生告知,其卵巢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很難通過自然受孕的方式懷孕。所以,一直以來都渴望成為母親,但目前還是單身的小百合,決定接受精子捐贈,選擇不婚生育。

圖片源自小百合個人社交媒體截圖

  不婚生育在韓國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小百合不婚生子的消息獲得廣泛關注后,有媒體採訪她時問道“為什麼要回日本接受精子捐贈?”小百合表示,目前在韓國,未婚女性想要接受試管嬰兒手術非常困難,“一切都是不合法的”。因為,在韓國現行的《生命倫理法》中雖沒有明令禁止未婚女性接受精子捐贈並進行人工授精手術,但是在女性進行手術前,要求配偶簽署書面同意書,這就是變相的限制了單身女性接受手術。另外,韓國婦產科協會也規定,接受人工授精手術的對象隻限於已婚合法夫婦。

  對於相關質疑,韓國保健福祉部表示:“相關法律並不是在限制不婚生育,只是要求女性在有配偶的情況下征求對方的同意,如果是沒有配偶的情況,手術前自然也就不需要簽配偶同意書。”根據這一解釋,在韓國不婚生子不屬於違法行為。

  盡管不違法,但是在韓國現實社會中,未婚女性想要通過人工授精手術懷孕生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即使能順利獲得精子捐贈,高昂的手術費用,加上極難約到願意施術的醫生,都是女性成為“不婚媽媽”的“攔路虎”。

  韓國政府從2017年10月開始將人工授精、體外受精等輔助生殖術納入醫療保險中提供補貼。在此之前,作為非補貼項目,進行體外受精手術時,所有費用全部由當事人承擔,每次高達300萬-5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8000-30000元)。該類手術納入健康保險后,體外受精手術費用降為每次23萬-57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300-3400元)。但此類醫保補貼隻適用於合法夫妻,未婚女性並不是政府補貼對象。

  未婚女性還要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找不到能為自己做人工授精手術的醫院。據了解,因為韓國大部分醫院都會以“沒有簽訂配偶同意書”為由,拒絕給未婚女性進行人工授精手術。

  小百合並不是第一個因不婚生子而受到關注的藝人,早在2007年,韓國藝人許秀景公開接受精子捐贈,並在次年成功分娩。但當時該事件的影響力僅限於引起了公眾討論,並沒有上升到法律政策層面。近年來隨著類似事例的不斷出現,韓國政府也認為有必要調整相關政策。

  近日,韓國國會將不婚生育問題納入討論議程。共同民主黨政策委員會議長韓正愛向媒體表示:“希望保健福祉部馬上針對不婚生育問題修改相關政策,國會也將參考海外事例,聽取輿論意見,進一步改善相關制度。”

  新的婚育觀催生多樣化的家庭形態

  據韓國統計廳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0.7%的韓國民眾表示“不想結婚但想生孩子”,較10年前增長了10.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不斷改變,“單身母親”“單身父親”“不婚媽媽”等層出不窮。有數據表明,韓國沒有結過婚但正在獨自撫養子女的人數為2.8萬人,其中男性為7千余人,女性則超過2萬人。

  新的生育觀念催生出多樣化的家庭形態,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說,在撫養子女的過程中,無論是就醫還是求學,很多情況下都需要父母雙方的參與,各種認証制度也都要求提供父母雙方的材料,因此和“傳統家庭”相比,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婚家庭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更多的障礙。所以也有不少人質疑:“不婚生子是否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韓國女性家族委員長兼共同民主黨議員鄭春淑在接受採訪時稱:“可以向‘單身母親’和‘不婚媽媽’提供(懷孕和生育等)援助,我們要從‘傳統家庭’的意識形態中擺脫出來,為多樣化的家庭提供積極而全面的幫助。”

  隨著多種家庭形態的不斷出現,人們對於“不婚媽媽”“單身爸爸”等特殊身份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一些韓國年輕人認為,未來韓國在這方面的配套政策及設施完善后,選擇不結婚但養育孩子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這些家庭的孩子們也會擁有更幸福的成長環境。    

  →→更多社會新聞

(責編:申玉環、吳三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