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是否穿秋褲?穿秋褲成世界青年難題

2016年11月14日09:15  來源:中國網
 

  最近兩年,天一冷“秋褲君”就成了網友們調侃的對象。而“中國式穿秋褲”,也隨著各種段子的傳播,產生了很多的誤解。

   隨著冬天的來臨,氣溫逐漸下降,“穿秋褲”這個讓年輕人糾結的話題再次流行,“外國人不穿秋褲”“秋褲是前蘇聯的陰謀”等流言以及圍繞秋褲的各種話題再次成為段子手們創作的靈感源泉。

   秋褲的“尷尬”

   在國內,很多年輕人“拒穿”秋褲,年輕人對服裝的要求高,尤其對於很多女孩子來說,穿秋褲難搭配衣服,而且穿秋褲容易“顯胖”。部分秋褲在舒適程度上略顯不足,活動時易露出腳踝,既影響美觀,又讓腳踝受冷。

   與此相反,秋褲在中老年群體中則非常受歡迎。中老年更重視健康,對服裝美觀的要求不像年輕人那樣苛刻,大多數中老年人群把秋褲作為冬季保暖的必備之物。

   秋褲其實是舶來品

   每到冬天,關於秋褲的各種段子開始流行,甚至還有“外國人不穿秋褲”、“秋褲是前蘇聯的陰謀”這樣的流言,但實際上,在歐美寒冷地區,人們也穿秋褲。

   這種略帶緊身、以保暖為目的的秋衣秋褲,在英語裡一般合稱為“Long underwear”或者“long johns”。它大概17世紀已在英國出現,到18世紀的時候還成為流行的睡衣,后來才成為保暖用內衣。

   至於現代樣式的秋褲,則是1915年一個名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加拿大人發明的,並申請了專利。可見,秋褲本身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舶來品,外國人也穿秋褲!

   美國曾經非常流行秋褲,尤其是在一些高寒地區。二戰時期,為了抵御歐洲戰場的寒冷,秋衣和秋褲還曾是美國陸軍的標配。

   如今,亞馬遜、沃爾馬以及梅西百貨等流行的美國零售網站和實體店都會出售秋衣、秋褲,而且還有很多不同款式。

   今天的美國,供暖設施已經非常完善,人們出行乘坐的私家車或公共交通上也都有暖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美國人穿秋褲的需求。但在北方一些地區,冬天的氣溫還是很低,有的地方還會遭遇暴風雪,如果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則很有可能要用到秋褲。

  “挨凍”是日本孩子從小必修的一門功課,日本的女孩很少會在褲子裡面套上秋褲。

   在日本,秋褲被視為老年人的象征。即使下大雪,在日本也能看到穿絲襪和裙子的年輕女性。這並非代表日本的年輕人不注重保暖,事實上,日本有很多“改良版秋褲”,外表看上去就和普通的絲襪一樣,但卻具備秋褲的保暖性。

   在韓國,秋褲的處境和中國十分相似。年輕人認為秋褲太“土”,不能忍受因為穿上秋衣、秋褲,再加上韓國實行按需供暖,秋褲隻在老年人和一些負擔不起暖氣費用的群體中流行。

   但在2012年,韓國時任總統李明博曾在廣播演說中呼吁民眾“穿上秋褲,節約能源”。不過大部分人還是不習慣秋衣秋褲,對於政府的這種節能政策,人們採取在辦公室上面穿上薄的羽絨服、毛衣,然后下面在腿上蓋個小毯子來御寒。

   俄羅斯雖地處寒帶,但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區別很大,所以穿不穿秋褲不能一概而論。在北部靠近北極圈的地區,冬季平均氣溫達到零下40度。在這種環境中,別說秋褲,隻要是能保暖的衣物,都會一股腦往身上套。

   而在俄羅斯南部的索契及其周邊區域,冬季平均氣溫始終保持在零上,秋褲就顯得沒那麼必要了。尤其在年輕人中,穿秋褲的情況確實不多。俄羅斯的供暖十分充足,室內不需要額外的保暖措施。在嚴寒的室外,俄羅斯人會穿上厚重毛皮大衣等來御寒,褲子也是經過特別加厚的,本身已經足夠保暖,相比之下秋褲的保暖效果就十分微弱了。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穿秋褲?

   在一些歐美國家,穿太多的人往往被看作抵抗力低下沒有活力而被同齡人嘲笑,而且厚厚的冬裝也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准,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咬牙忍著,也不願意多穿那條秋褲。

   在我國北方,冬天十分寒冷,在供暖體系不發達的地區,尤其當你在寒風中苦等公交車時,沒有必要自我折磨,保暖還是很重要的。

   很多老年人認為年輕人不穿秋褲,凍一下感覺不到什麼,但當年齡大了以后,積累的寒氣就會讓身體表現出病態,如免疫力低下、關節炎、下肢涼等,都可能是年輕時受寒引起的。

   中國有“寒從腳下起”的古語,中醫專家認為,深秋以后,無論年齡大小,天氣確實冷了,就要及時穿秋褲、穿襪子。因為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順應自然、順應四時。(記者李智 戚易斌 實習記者歐陽嘯鴻)

  →→ 更多文體新聞

(責編:李美玉、梁倩)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