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與戛納金棕櫚獎失之交臂 故事梗概介紹(圖)

2018年05月21日15:34  來源:亞洲經濟中文網
 
《燃燒》與戛納金棕櫚獎失之交臂 故事梗概介紹(圖)

原標題:《燃燒》:冰冷社會中年輕人的掙扎與救贖

  19日戛納電影節頒獎典禮上,韓國電影《燃燒》並未按照外界預測獲得金棕櫚獎,而獲得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作為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燃燒》16日在戛納盧米埃爾大劇院上映時便已經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之后更是刷新了戛納電影節場刊《screen》前年由主競賽片《托尼·厄德曼》保持的3.7分紀錄,獲得了戛納場刊創立20多年的最高分3.8分。許多世界級電影雜志都曾將其視為問鼎金棕櫚的熱門作品。

  《燃燒》是韓國導演李滄東繼《密陽》(2007)、《詩》(2010)之后第三次被金棕櫚提名。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講述了懷揣作家夢想的物流公司兼職生鐘秀(劉亞仁飾),在一次派件的過程中遇到了曾是自己同鄉的女孩海美(全鐘瑞飾)。海美因為要去非洲旅行,所以拜托鐘秀照看自己的貓。但是當海美從非洲回來的時候,卻帶回了一個神秘男人本(史蒂文·元飾),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本告訴了鐘秀自己的特別愛好,一段驚悚懸疑故事由此展開。

  和《燒倉房》僅僅隻有“我”、“她”、“他”三個角色一樣,《燃燒》的敘事結構也僅僅主要由鐘秀,海美,本三個角色展開。但是卻不局限於原著。與原著中的事業成功的“我”不同,《燃燒》的鐘秀是一個不幸的青年,甚至在影片中導演還為其加入了一個背負官司的父親和欠債的母親,更加深了“鐘秀”這一人設的沉重感,與沒有工作卻可以開跑車、住江南的本形成了對比。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是,現代社會中,無形的社會壓力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冷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巨大的黑洞,潛伏著憤怒和不安。每個人都渴望解脫和救贖。

  影片中,從小被母親拋棄、父親患有精神疾病、沒有正經工作的鐘秀﹔一無所有卻渴望燃燒和釋放的海美﹔從小物質條件優越卻內心冷酷的本,三個人的命運因為一場旅行而交織在一起。鐘秀在和海美僅僅一次纏綿之后就愛上了她,而海美卻選擇了條件優越的本﹔本在一個黃昏告訴鐘秀自己有燒“塑料大棚”的愛好,並且告訴鐘秀自己最近在籌劃一次“行動”。三個人彼此都在某種程度上互相糾葛:對於鐘秀來說,海美則是自己的歸宿,海美的出現讓他的生活有了意義﹔而在電影中一次又一次一邊舞蹈一邊哭泣,物質和愛便是最終追求這一點本恰好可以滿足她﹔表面儒雅,內心卻冷酷,將海美僅僅視為獵物的本在被鐘秀殺死之后也露出了解脫的微笑。

  導演在電影中不僅僅討論了當下年輕人內心的冰冷和空虛,也加入了大量的懸疑性。從一開始告訴鐘秀自己想去非洲,歸來之后和本交往,再到夕陽中脫去衣服跳舞的剪影,整個故事並沒有真正交代海美的結局。僅僅是通過“海美失蹤”和本家中洗手間那塊將海美和鐘秀串聯起來的“手表”,以及貫穿始終的“貓”暗示了海美被本殺死。而最后鐘秀將本殺死並且用火焚燒,看似沖擊、顛覆了一開始軟弱的鐘秀形象,但是卻切合電影的主題“燃燒”,表達了鐘秀也和本一樣,找到了解脫。

  《燃燒》雖然遺憾錯過金棕櫚,但是無論從演技和藝術角度都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轉載自韓國亞洲經濟中文網http://china.ajunews.com/

  →→更多影視新聞

(責編:申玉環、李美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