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閱艦式看韓國海軍的“大洋雄心”

2018年10月19日09:48  來源:中國青年報
 

  10月10日,2018韓國海軍國際閱艦式在濟州海軍基地拉開帷幕,規模創歷屆之最。10月11日,閱艦式的最大亮點“海上大閱兵”在西歸浦近海舉行。美國海軍“裡根”號航母等12個國家的17艘艦艇,以及韓國海軍的24艘艦艇、24架飛機參加了檢閱。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海軍“栗谷李珥”號“宙斯盾”驅逐艦、“大祚榮”號驅逐艦、“廣開土大王”號驅逐艦、2.3萬噸級的“昭陽”號快速補給艦,以及214型潛艇“洪范圖”號和“李阡”號潛艇悉數亮相海上閱兵。這些艦船系韓國海軍精華,均具備執行遠洋任務的能力,凸顯韓國海軍近年來以建設“大洋海軍”為目標,遠洋能力獲得了顯著提升。

  從“近海防御”到“大洋海軍”

  三面環海的特殊地理條件,賦予韓國得天獨厚的海洋發展空間。韓國的外向型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海上通道自然成為生命線,因而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對於韓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韓國海軍隨著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而正式組建。冷戰期間,韓國海軍在美軍的幫助下得以較快發展,但總的來說並未提出較為明確的海軍戰略,主要執行了守勢的“近海防御”戰略。冷戰結束以后,隨著韓國海洋利益逐步擴大,韓國海軍加快了建設步伐,海軍戰略也逐漸由“近海防御”開始向“大洋海軍”轉型。

  20世紀80年代末,韓國提出“大洋海軍”戰略,要求建設一支能將海上力量擴展到遠洋及深海地區,並具有維護國家利益與支援國家政策能力的海軍力量。具體而言,韓國海軍應擁有小型航母、驅逐艦規模的作戰艦艇和一定數量的潛艇、海上作戰飛機、登陸艦以及支援補給艦船,具備一定的遠洋作戰能力,不僅能夠保護遠洋交通線和海洋資源,還應為地區和平穩定作出貢獻。

  2010年由於“天安艦”事件,韓國海軍一度將戰略重心重歸“近海防御”。2013年,時任韓國海軍參謀長崔潤喜重新將“大洋海軍”概念納入海軍發展戰略,並賦予了“遏制戰爭”“海洋控制”“保護海上交通線”“投射軍事力量”以及“支援國家對外政策並弘揚國威”五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其中,“支援國家對外政策並弘揚國威”主要是指遂行國際維和、艦艇出訪等任務以及海洋搜索與救助活動、支援護漁、打擊海上恐怖主義與海盜、海難救助以及防治海洋污染等。

  韓國海洋水產部在其發布的《第二次海洋水產發展基本計劃(2011∼2020)》中提出,要在2020年把韓國建設成為主導世界的先進海洋強國。據此,韓國海軍的戰略目標即是建設一支能夠主導世界海洋秩序的海軍力量。

  韓國海軍針對主要對手設定了清晰的目標。一是針對朝鮮確保控制朝韓“接岸地區”海域﹔二是針對周邊國家謀求近海地區有限的海洋優勢﹔三是針對國際海洋安保威脅具有公海作戰能力。其中,近海地區有限的海洋優勢是韓國海軍的核心戰略概念。為實現這三大戰略目標,韓國海軍計劃在2020年前控制“接岸地區”海域,2020年至2030年獲得近海地區有限的海洋優勢,2030年至2050年重點發展公海作戰能力。

  發展“大洋海軍”的戰略舉措

  1997年,韓國時任總統金泳三接受當時的海軍參謀總長安炳泰的建議,決定打造一支面向海洋的“大洋海軍”。為此,韓國制定了發展“大洋海軍”的遠中近期發展規劃:近期,以建造 KDX-I、KDX-II、KDX-III 三種級別的驅逐艦為重點﹔中期,加緊研制KDX-III型驅逐艦和重型潛艇﹔遠期,打造以輕型航母為核心的遠洋海軍力量。韓國國防部通過優先發展海軍武器裝備、軍事預算傾斜政策等方式支持海軍的“大洋化”。

  KDX-III型驅逐艦搭載了美國的“宙斯盾”系統,目前韓國已擁有“世宗大王”“栗谷李珥”“西厓柳成龍”號共3艘KDX-III型驅逐艦。韓國擬追加建造3艘“宙斯盾”驅逐艦,為其裝備美國第九代“宙斯盾”系統,配備有“標准”-3型防空導彈,性能優於“世宗大王”“栗谷李珥”和“西厓柳成龍”號宙斯盾艦,預計2023年至2027年服役。韓國海軍還於2012年開始建造FFX 型護衛艦,該型護衛艦搭載導彈防御武器,擬建造20余艘。

  2007年,韓國首艘排水量為1.4萬噸的“獨島”號大型兩棲登陸艦下水。2014年,韓國防衛事業廳批准建造第二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馬羅島”號。該艦可運載直升機和高速登陸艇等,提升了韓國海軍的遠程立體高速登陸作戰能力。今年5月14日,“馬羅島”號在韓國進重工影島造船廠下水,擬於2020年投入實戰部署。韓國海軍正研究在“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上搭載F-35B戰機的可能性,使其具備准航母的作戰能力。

  韓國海軍於上世紀90年代從德國引進209級常規潛艇,即“張保皋”級潛艇,並在此級潛艇基礎上進行改進,目前已擁有至少9艘該型及改良型潛艇。除209級常規潛艇,韓國還獲得德國授權建造了9艘AIP動力214級常規潛艇。2017年,最后一艘214級潛艇下水,預計於2019年正式服役。

  韓國海軍計劃在2020年起開始部署9艘“張保皋-III”級潛艇,以替代1992年部署的1200噸級“張保皋-I”級潛艇。“張保皋-III”級潛艇是韓國第一款自行設計建造的潛艇,相比之下噸位更大,更加注重遠洋作戰,是韓國海軍“大洋海軍”計劃的重要一環。

  韓國海軍近期還接收了排水量2.3萬噸級的“昭陽”號AOE II型快速補給艦。它攜帶的補給量達1.1萬噸,遠超現役的3艘9100噸級AOE I型快速補給艦,航速也更快,達到每小時43公裡,並配備有“密集陣”近程防御武器系統及對抗設備。“昭陽”號快速補給艦將成為韓國海軍的海上戰略軍需基地,大大拓展其活動范圍和時間,有助於在全球范圍內維護韓國的海洋權益。

  打造均衡的海上戰略布局

  在海戰場體系建設上,韓國海軍著力發展海面、水下及對空監視系統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並著手建立濟州島海軍戰略機動艦隊基地、潛艇司令部,興建郁陵島海軍基地等。

  韓國海軍在兵力部署和機構設置上,注重預防突發事態,提前未雨綢繆。2015年2月,韓國海軍在鎮海成立潛艇司令部,負責指揮潛艇作戰、訓練和檢修,韓國由此成為繼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和印度之后,第六個成立潛艇司令部的國家。2015年12月,韓國海軍解散濟州防御司令部,由其部分兵力組成韓海軍濟州基地戰隊和韓海軍陸戰隊第9旅。由於濟州基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一旦有事,韓國海軍可迅速前往半島東西部海域。從組建濟州基地戰隊並擬將潛艇部署至濟州島等舉動來看,韓國海軍加大了維護其南部海域安全的力度,體現了其維護自身海洋利益的戰略企圖。

  在韓日之間關於獨島所屬的爭議區,韓國採取了攻勢性行動,以形成局部海洋優勢,謀求實際控制權。自1986年起,韓國海軍就與海警每半年實施一次聯合獨島防御演習,訓練課目包括獨島登陸訓練等。韓國海軍陸戰隊還計劃在2018年至2020年組建戰略島嶼防衛司令部和守衛獨島的郁陵部隊。其中,戰略島嶼防衛司令部重點防衛毗鄰朝鮮的西北島嶼,郁陵部隊則轉為常駐部隊執行阻截外部力量接近獨島的任務。

  此外,韓國海軍青海部隊還積極參加亞丁灣反海盜護航任務,在維護國際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時,鍛煉艦艇的遠航能力。截至2017年年底,韓國海軍已派遣出24批次護航編隊。2011年,青海部隊發起“亞丁灣黎明作戰”,成功解救出被索馬裡海盜劫持的“三湖珠寶”號運輸船及21名船員。2011年和2014年,青海部隊“崔瑩”號驅逐艦、“文武大王”號驅逐艦協助執行韓國公民撤離利比亞的任務。

  韓國海軍還頻繁與他國海軍在亞丁灣海域舉行聯合軍演。2013年,韓美日三國在亞丁灣海域首次實施聯合反海盜軍演。2017年,青海部隊下屬“崔瑩”號驅逐艦首次參加了歐盟主導的“亞特蘭大行動”反海盜演習。

  通過積極的近海行動和公海維權,韓國海軍進一步彰顯了其不容小覷的國際地位。不過,受韓國自身實力、美韓同盟以及朝韓關系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韓國想要實現“大洋海軍”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慕小明 肖建湘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更多軍事新聞

(責編:申玉環、李美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