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看不懂”的判罰

2018年02月22日10:53  來源:新華社
 

  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組決賽20日上演戲劇性一幕,第二和第三個沖過終點的中國隊和加拿大隊均被判犯規,成績也被取消。韓國隊員在交接棒時摔倒而把加拿大對手絆倒,但未被判犯的他們最終奪冠。

  對這個結果,很多觀眾、記者和業內人士感到不解。連當事人——中、加兩隊的教練也是在找裁判長交流后才知道被判罰的原因。

  專家紛紛“看不懂” ISU罕見進行解釋

  而“看不懂”的絕不僅是觀眾和吃瓜群眾,也不僅是當事隊伍,連眾多國內外短道退役運動員、業內人士甚至裁判也表達了對判罰的不理解。

  不過,一天之后,國際滑冰聯合會罕見地公布了中國隊和加拿大隊被判犯規的說明,並給出了照片圖解。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以往該機構極少像這樣公布判罰的詳細解釋,通常隻給出犯規的簡單原因,比如橫切碰撞(Cross Track)、阻擋(Impede)等。

  從國際滑聯給出的說明看,中國隊犯規的原因是范可新在最后一棒交接時大幅度地從外道變向內道、阻擋了韓國選手,即“橫切碰撞”。加拿大隊犯規則是因為阻擋中韓兩隊在終點線的沖刺。

  但在20日事發當天,許多業內人士和專家的意見曾大相徑庭。

  被判犯規的中國隊員一臉無奈,名將周洋與隊友紛紛表示不知道哪裡犯規了。中國隊主教練李琰在與當場裁判溝通之后,才被非官方地告知是因最后一棒交接時范可新橫切碰撞韓國選手犯規。她坦言,對於裁判判罰的尺度很難判定,這個項目越來越難看懂,對於教練員來講不知道讓運動員去規范什麼、回避什麼。

  同樣被判犯規的加拿大選手也表示不滿,並猜測犯規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隊員被摔倒的韓國選手絆倒后,又影響了意大利隊,然而“這麼判罰說不過去”。當然從國際滑聯已給出的說明看,加拿大隊在賽后第一時間也沒猜對。

  美國前奧運冠軍阿波羅賽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對中國隊被取消成績表示不解,他倒是猜對了可能是范可新犯規,但表示“看了不下十遍慢鏡頭”后還是不明白。

  一位已經轉型為教練的前世界冠軍決賽后曾第一時間告訴新華社自己對判罰的判斷,倒是與國際滑聯給出的解釋一致,然而另一個中國國際級裁判曲勵指出,決賽后八圈共有四個碰撞點,哪個判哪個不判,裁判判罰是否有一致性,是中國隊申訴的主要理由。

  “韓國隊是否犯規”依然存疑

  李琰在談到申訴時表示:“並沒有說我們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我覺得裁判在同一場比賽的判罰尺度應該一致、有連續性。”她承認范可新有身體接觸,但那個接觸“並沒有影響位置”,而此前“有更嚴重的碰撞,裁判沒有判罰”。

  李琰在20日晚與記者交流時沒有指明她所說的“更嚴重的碰撞”到底是哪出。20日比賽之后,賽場大屏幕開始反復播放韓國隊員在交接棒時因摔倒而把加拿大對手絆倒的鏡頭。當時,一名韓國隊員完成交棒后不慎摔倒,隨后絆倒了加拿大隊隊員,而加拿大隊隊員進而又帶倒了意大利隊隊員。前中國隊主力成員劉秋宏就表示,“看不明白”為何沒有判罰韓國隊反而判罰了中國隊。曲勵也認為,沒有判罰韓國隊,似乎存在判罰上的不一致性,造成了判罰的不清晰點。

  國際滑聯21日的說明雖然解釋了為何處罰中國和加拿大隊,但沒有提及韓國隊為何不犯規這一同樣備受關注的問題,並表示不會再就判罰問題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位匿名專家告訴新華社,針對韓國隊摔倒后影響后面比賽的情況,目前國際滑聯的規則沒有明文規定屬於犯規,“如果預賽或半決賽出現這種情況,被影響的隊伍可以晉級下一輪,決賽中就屬於‘不走運’了。”一位轉型為教練的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表示,對於韓國隊摔倒后的身體接觸屬於可判可不判。

  參加過三屆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的荷蘭人克斯特霍爾特則認為,沒有判罰韓國隊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摔倒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由於中國和加拿大隊被取消成績,原本是B組冠軍的荷蘭隊幸運拿到銅牌。

  當爭議、混亂頻現 國際滑聯是否需要反思?

  但克斯特霍爾特也表示,很多時候他也不明白裁判為什麼給出判罰。他還提到規則出現了較大的改變,而所有運動員都照過去的規則滑了十年左右,現在很難重新適應規則,所以他向國際滑聯建議:“從現在開始,公開裁判手中的比賽錄像,這樣運動員們也可以從中學習。”

  無獨有偶,阿波羅也呼吁今后裁判在宣布判罰的同時,也應該公開判罰的依據和相關錄像、照片。

  的確,體育比賽、尤其是奧運會這樣的頂級賽事,一個不僅令觀眾看不懂、還讓業內人士看不明白的處罰,如果官方沒有第一時間給出具體解釋,極易產生巨大爭議,嚴重影響這個項目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短道速滑的特點就是對抗激烈、速度極快、身體碰撞非常多。在平昌冬奧會的賽場上,出現了非常多的犯規判罰,甚至一個比賽日就多達14次判罰,隊員個人或集體絆摔,有的比賽甚至隻剩下一兩人完賽。隨著競爭激烈,裁決難度無疑將會增加,如何保証判罰的公正透明,也許將成為國際滑聯未來改革的重中之重。

  盡管這種高偶然性和對抗性也正是短道的魅力之一,但連專業人士理解都不一致的規則很難說是好規則。而讓判罰“看得懂”,不僅是為了避免引發爭議,也是為了保証教練、隊員、觀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

  值得些許欣慰的是,國際滑聯公布判罰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風波。但在未來,國際滑聯也應有義務對類似判罰進行澄清,一是讓判罰的尺度和規則更透明,避免再次出現這種誰都“看不懂”的局面﹔二是必須讓運動員清楚自己哪裡犯規,在未來有的放矢。

  其他奧運項目也曾因判罰引起風波,雅典奧運會體操比賽,除了韓國選手梁泰榮本該到手的男子個人全能金牌被誤判給美國選手保羅·哈姆之外,俄羅斯名將涅莫夫單杠的得分偏低也引起普遍不滿,觀眾噓聲導致裁判當場修改了分數。那次丑聞之后,國際體聯決心對體操打分體系進行改革,使得打分更加透明,2006年起體操取消10分滿分上限。無獨有偶,國際滑冰聯合會也曾進行花樣滑冰評分制度的改革,如今花滑的評分制度更加細致,更加精確,而且將很多模棱兩可的標准進行了充分的量化。

  當然,另一方面,規則的復雜絕非是讓人敬而遠之的理由。在20日比賽之后,中國短道速滑隊就判罰一致性的問題向國際滑聯提出申訴,不過這一申訴已經被駁回。國際滑聯在答復中引用有關規則稱,提交申訴的截止時間是在比賽結束后30分鐘,因此中國隊的申訴被駁回。由此可見,如果不能把賽場內外的規則吃透,很容易吃虧。

  正如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滑聯理事楊揚所說,“對於裁判規則的熟悉和了解,也是比賽的一部分”。隻有盡量去熟悉和適應規則,才能爭取利益最大化。(記者姬燁、王鏡宇、劉陽、王君寶)

  →→更多文體新聞

(責編:實習生、李美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