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世界》發行人劉承龍談使命感

2017年08月04日14:05  來源:人民網-韓國頻道
 

  “最近的年輕人好像沒有什麼使命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上大學,畢業后要就業還是要創業,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其實拋開報酬和工作環境,隻要自己有使命感,就可以很開心地工作,也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有價值的。”

  “你說使命感嗎?別說了,現在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孩子啊。”

  “什麼意思啊?”

  “最近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談什麼使命感的。他們都是自己想做就去做,不想做就不做。比起什麼使命感,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去選擇而已。”

  “所以大學裡面才要好好教嘛。告訴他們使命感對於整個人生是多麼重要。”

  “嗯,說是這麼說,但現在已經和以前不同了。現在的學生,並不是教授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的。”

  “所以這裡就體現教授的作用了啊!讓那些學生改變想法難道不是教授的職責嗎?”

  “哎,你真是太不了解現在的教育狀況了。”

  前不久,我和一位大學教授在一個飯局上有些小小的口角。雖然因為周圍人的勸阻沒有繼續進行下去。但和他聊完之后,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其實我們實際的談話比起上面那段對話看上去的沖突感更大。他覺得我是個不懂教育現狀的頑固迂腐之人,我覺得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我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為了事業的發展奮斗到了今天這個位置,以后也有很多要一起合作的事情。因此最后和他分開前,我決定還是承認這種思想和認識上的差異。

  使命感這個詞,在字典上的解釋是:對於被賦予的任務所產生的盡全力完成的決心。我仔細想了一下字典上的這個解釋,覺得這裡所說的“被賦予的任務”可能會被誤解,有可能會被理解成他人對自己下的命令。我忽然覺得會不會那位教授和我所理解的使命感是不同的。無論是誰,被他人命令,被指使去完成某項任務時,都不會特別開心。因為這世上每個人都不想受別人的約束,都想做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情。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我認為,使命感中所呈現的這個“被賦予的任務”是指“可以實現社會價值的公共使命”。我覺得年輕人不論在哪裡,在做著什麼樣的工作,在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應該去考慮一下這件事情的社會價值。在我們的一生中,要時刻學會對自己進行提問,要問一些存在論問題,即本源問題。比如“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行業?”,“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我為什麼要創業?”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必須與社會價值或公共價值,即實現社會成員的幸福感相關。隻有這樣,才會真正感受到自己工作和職業(哪怕這個工作和職業是不被社會所期望或是報酬一般)的價值並產生自豪感。

  “我們公司是不發工資的。你確定你想來嗎?”

  “我不需要工資。我隻想成為一名記者。我隻想盡情地寫我想寫的報道,並希望我寫的報道可以對這個社會產生哪怕是一丁點的影響就夠了,別無他求。”

  這是20多年前我面試時發生的一段對話。現在想想,當時的面試官真是問了很無語的問題(如果換成現在,估計那面試官會被當成可惡上司,沒有人會去那個公司),我的回答也很老套。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信的:成為記者,實現正確的社會價值,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因為我知道那是我永恆不變的“使命”。我比誰都清楚,如果沒有這種使命感,是很難在這種競爭激烈的傳媒市場生存下去的。

  幾天后,我要去某大學進行演講。我准備和那裡的學生聊一聊使命感。因為我堅信,“使命感”對於擁有迸發思想、正在勾畫五彩人生的他們,是未來幸福路上絕不可或缺的。

《領袖世界》發行人劉承龍

  本文來源:《領袖世界》www.leaderpia.com

(責編:實習生、李美玉)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