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需要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那样“正视历史”,但在一些负面议题领域难以找到合作基点的情况下,将争议搁置或暂时冷冻,寻找面向未来的新合作点,才能在拓展地区共同利益的同时增进本国自身利益。
11月1至2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在首尔举行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五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中日韩领导人年度会议机制中断三年半后重启将如何影响东北亚复杂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全球权力东移论”、“东亚引领世界经济论”等观点曾引发广泛争论。争论虽然激烈却并未持续太久,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和世界政治新重心的看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不过,在此期间,东亚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内部的次区域合作却分化明显:东盟引领的东南亚合作,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在朝着一体化方向迈进;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虽然继续加强,但中韩两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都遭遇了寒流,甚至围绕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发生了严重冲突。东北亚的“经热”并没能消弭因为政治隔阂带来的国家间关系鸿沟。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和欧盟28国相当,占到整个东亚区域的90%。在过去16年中,三国间的内部贸易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彼此均已成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不过,如果三国间的密切联系仅限于目前经济领域的“单引擎”,那么未来的东亚仍将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会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意义上的真正“地区”;没有中日韩三个主要国家之间的全面合作,东亚不但难以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心,甚至连“重返世界”的提法都难以成立。
新世纪以来,“政冷经热”一直是东北亚特别中韩两国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基本面貌。其中,“经热”更多是国家间相互依赖加强的自然结果,而“政冷”除了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三国政府在形格势禁之下的主动选择。然而,当“经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遇到“政冷”造成的瓶颈。在“单引擎”主导地区合作几年之后,东北亚迫切需要政治经济领域“双引擎”的推动。
此次三边会晤中签署的《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堪称是近年来东北亚最重要的政治文件。这份文件在序言部分即明确提出“本次领导人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三国合作全面恢复”,并在最后表示“期待日方接任2016年三国合作协调国”。这表明,中日韩年度首脑会晤机制将恢复正常,东北亚的区域政治生态也将随着三国政治经济全面合作的再度开启得到重塑。
中日韩首脑会晤机制重启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且在日本强行通过新安保法不久之后恢复,显然并不是因为中韩两国已经和日本化解了在政治领域或历史问题上的分歧。三国当然需要像李克强总理在会晤中强调的那样“正视历史”,但在一些负面议题领域难以找到合作基点的情况下,将争议搁置或暂时冷冻,寻找面向未来的新合作点,才能在拓展地区共同利益的同时增进本国自身利益。这是基于三国未来共同利益的理智选择。
中日韩三边全面合作的再度起航也表明,在双边关系难以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多边主义”的价值往往会得到彰显。正如在世界政治中的复杂纠葛不能影响各国在诸多全球框架中协商“全球治理”,东北亚的区域治理与合作也需要三国在多边框架中共同推进。
在赴韩国参加三边领导人会晤的同时,李克强总理还对韩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成为继去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韩后,中国高层领导人对这个近邻国家的又一次重要访问。在双边访问的同时参加重要多边国际会议,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对外出访的常态。在中日韩三国搁置争议再合作的背景下,对于熟悉“三国志”游戏、热衷于谈论“三角关系”内国家间博弈的中国人而言,应当少一些“零和思维”,多一些合作共赢意识或“命运共同体”理念。
→→ 更多评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