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起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 |
2015诺贝尔奖日前陆续揭晓,中日两国在医学、物理学方面捧得大奖,韩国再次与诺贝尔奖无缘,每到诺贝尔颁奖季便无比郁闷的韩国此次再次遭遇尴尬,也让韩国陷入沉思,为何在重视学历、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韩国,至今还未出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日频频获奖韩国尴尬不已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6日在瑞典揭晓,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捧得大奖。前一日揭晓的诺贝尔医学奖中,日本学者大村智也榜上有名。
单就物理领域来看,日本可谓是诺贝尔奖的“常客”。去年,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等3人捧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迄今为止,日本已有24名学者获得过诺贝尔奖,仅科学领域就有21人,印证了科技强国的地位。
中国近年来在诺贝尔奖上也表现优异。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今年捧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轰动,如果算上外籍华人,迄今已有8名华人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与中日两国相比,韩国在诺贝尔奖方面获得的成就则十分惨淡。除了前总统金大中曾在2000年时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以外,作为IT强国的韩国,在医学和科学领域交上了“白卷”,甚至从未进入过候选人名单。这不禁让一直大力呼吁改革研究开发、增加基础科学投资的韩国政府陷入尴尬境地。
▲韩国科学研究被指偏离学术本质
专家认为,韩国之所以在诺贝尔奖方面一无所获,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历史较短,且科学技术的投资政策过于注重研究成果,偏离了学术本质。
西江大学物理学教授郑贤植表示,日本的近代科学史可从1800年开始追溯,而韩国经历殖民、战争后,直至解放后,才真正开始科学研究,两国间在科研方面存在数十年的“时差”。
而韩国政府真正开始重视科学研究,并进行投资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基础科学是一项长期性研究,并需要稳定的投资,韩国在这方面与日本存在巨大差距。
首尔大学化学系教授朴胜范则表示,韩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在他看来一点都不奇怪。“我们的政府投资科技的目的一直是为了振兴经济,从未真正在提高科学水平上有过投资。”
首尔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昌荣(音)称,我们在申请研究经费时,必须在研究方案书中明确写出该项研究能否对经济产生帮助,这已经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本质。韩国整体社会氛围过于浮躁,学术权威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比起振兴学术界,韩国政府只给那些有望获奖的学者提供巨额研究费用。并且韩国政府还有从海外邀请有望获奖的研究人员的打算,这种类似争夺奥运金牌一样的举动实在偏离了学术之路。
韩国作为出口大国一直致力于提高国家品牌形象力,尤其在科技领域,能获得诺贝尔奖是韩国人的迫切愿望。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名誉教授尹德龙指出,“韩国忘却了科学研究的本质,而一味地追求获得诺贝尔奖,目的性太强”。他还批判一味盲目地追求诺贝尔奖的社会风气最终导致目的与结果大相径庭。
金昌荣教授还预测,韩国出现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仍为时尚远,只有出现大量发自内心热爱科学、愿为科学研究贡献力量的学者们,韩国才可以拉近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 更多评论新闻
(转载自韩国亚洲经济中文网 http://china.aju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