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韩国频道>>社会

2016,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面孔”(组图)

2016年12月22日09:30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又至岁末年终。一年中,世事纷杂,潮起潮落,总会涌现一些“面孔”,将每一个鲜活的年份标注成隽永的记忆。2016这一年的“面孔”,或让人警醒,或让人反思,或寄予期待,或满怀憧憬。

loading...

  2014年7月2日,在韩国首尔的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前,民众在慰安妇少女像旁手持标语参加抗议活动。(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慰安妇”:历史不容忘记】

  在日本驻韩国使馆马路对面,一名“少女”端坐街边。她目光深邃,沉默却充满深切地控诉;双拳紧握垂搭于膝,仿佛难掩内心的愤怒。她,便是韩国“慰安妇”少女铜像。“正处人生最美好的花季,却惨遭蹂躏,日军罪行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韩国雕刻家金运成拿起刻刀,创作了这尊雕像。她,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二战时期被日军强征、受尽凌辱的数十万遭侵略国家女性。有学者指出,“慰安妇”制度是日本使用国家力量、采取强制手段、针对外国女性的性奴隶制度,这样的国家犯罪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令人发指。

  然而,日本政府至今不承认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国家责任,始终否认“强迫性”,百般抵赖和歪曲。今年5月,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日军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的历史事实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744件档案,让日军残暴罪行昭然天下,无可辩驳。韩国“慰安妇”问题对策协议会负责人金善实说,为“慰安妇”相关记录申遗,目的是揭露日本政府的谎言,并警醒世人,历史决不容重演。12月6日,韩国又一名“慰安妇”幸存者离世。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说,在世的“慰安妇”受害者逐年减少,为她们争取公道和正义,“我们没有退路”。

loading...

  2016年3月7日,在希腊与马其顿边境的缓冲地带,难民在雨中等待。(新华社发 马里奥斯·罗洛斯摄)

  【欧洲难民:何处是归途】

  有这样一个数以百万计的群体,他们无法在故乡生存,只能在异国挣扎求生。“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是他们命运的真实写照。26岁的海德·阿西德,就是这群难民中的一员。阿西德来自伊拉克,瘦削的脸上留着络腮胡,看上去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离开老家卡尔巴拉前,他是一家医药供应公司的会计师。每一个偷渡地中海前往欧洲的难民,都有着相似的噩梦般经历:向“蛇头”支付逾千美元高昂费用,挤上严重超载的偷渡船,在海上生死由命……不过,与逾万名溺亡于地中海的逃亡者相比,阿西德还算幸运。2015年9月,他从土耳其进入希腊,之后辗转落脚比利时。

  “我不喜欢这里(比利时),我爱我的国家,但我回不去。”面对记者,阿西德神色黯淡。“我的国家现在太成问题了,要么是在打仗,要么是恐怖袭击。教派冲突也很严重。我看不到出路在哪里。”阿西德们甘冒死亡危险背井离乡的背后,是西亚北非多年的动荡与失序。而西方的强权干涉作为背后推手,难辞其咎。2016年,欧洲难民危机压力未缓,而伴随难民潮产生的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滋生发酵等溢出效应,又给欧美乃至全球的安全带来冲击。出路何在?只有战端消弭、发展恢复,难民来源国走上长治久安与发展繁荣之路,才能愈合阿西德们心中伤楚,助他们踏上归途。

(责编:李美玉、梁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